“书写故乡”是很多作家写作的起点,也是难点,但也很可能成就他们写作的制高点,正如马尔克斯写马孔多,莫言写高密,埃莱娜·费兰特写那不勒斯......
而如今“故乡”这个概念变得摇摇欲坠,如果说以前的很多人是被迫背井离乡,那当代人更多是自主选择,为了离开而离开。本届文学节的第十场活动,请到了来自北爱尔兰的简·卡森(Jan Carson),来自波兰的乔安娜·巴托(Joanna Bator)和中国作家梁鸿一起来聊聊她们为何离开又为何归来,以及她们是如何在文学中“重建”自己的故乡。
她们为何离开
简·卡森来自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她说:“北爱尔兰很小,可能我们走在路上遇到的都是认识的人,即使不认识你可能认识你的母亲,那这比认识你自己还要糟糕。所以我就想要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去生活。”她想要去到一个更大世界,去到一个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美国。
但是在美国,却不得面对自己的身份问题:“在美国,我经常被认为是英国人,要不然就是爱尔兰人,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对北爱尔兰的历史有任何理解和了解。他们对于北爱尔兰的看法都是非常极端化的,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对于整个国家有着一个大体的认知,讲的是宏大的故事,是男性的故事,很少有女性的声音被听到、被叙述出来。”后来简·卡森因为不得已的原因,离开了美国回到北爱尔兰。她表示:“我现在在写我所生活的社区,我非常密切的观察这个地方,观察这里的人,重新去了解他们,并且重新学习这里的幽默。”
波兰的作家乔安娜·巴托也表示跟简·卡森有着强烈的共鸣,虽然她们是第一次见面却有很多相通的经历。“我出生在波兰的一个小城镇,位于波兰的西南部。我高中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尽快的离开波兰,越快越好。去哪里好像并不重要,离开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去见见世界,我想去看看其他的国家。”
等到乔安娜·巴托成年之后,等到共产主义在波兰垮台之后,乔安娜·巴托终于有机会离开波兰,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在接下来的25年间我不断的旅行,不断的到各个地方辗转,好像过着一种游牧式的生活。我认为可能我这辈子就是这样的一个生活状态了,我去过很多的国家,从一个大城市搬到另外一个大城市,在过程中我有这样的迫切感,有这样的愿望想要见更多的人,我想听听他们的故事。”她去了纽约、去了伦敦,去了很多很多的地方,当她在日本学习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创作,开始用波兰语进行写作。“这对于我来说,不光是心智上、我的思想上都是一个特别大的改变,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做了一个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我要回到波兰。”
中国作家梁鸿一直致力于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著有文学代表作《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神圣家族》等,她的故事也一直围绕自己的家乡梁庄展开。她认为:“每个人都要离开自己的故乡,这可能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可能不单单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小城市,一个小乡村,可能也与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要求有关系。我们都想离开自己原本的地方。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尤其对我这样一个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可能离开也是一种必然。我记得小时候我的姐姐给我写信,说你必须考上大学,这样你才能够离开乡村。这实际上是一个身份的转换。”等你长大之后会意识到:“有的时候离开并非是一种非常悲壮的,或者只是一个被迫的一个事情,在某种意义上,它实际上是一个精神成长的必然。”
她们又为何归来
梁鸿认为自己回家的契机,其实是觉得自己始终没有找到生命的本源,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去寻找更深的自我与社会的关联。“我当时在大学教书,觉得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得到一种真正的实现。我想回到家乡,回到我出生的地方去重新寻找,与生活之间一种更本质的关联。这一点好像在别人看来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想找到你的来处,你想找到你跟这片土地、跟这个社会的一个根本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作家实际上在完成自我寻找的同时,也在寻找你跟社会的关联方式,实际上也是你的心理方式。”
她补充到,重新观察家乡的人们,重新去书写自己的家乡,对她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我觉得这次回家对于我而言,是一次非常大的洗刷。它不单单是文学意义上的,实际上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怎么样去重新建构你的世界观和思想形态的问题。”
乔安娜也表示:“回来并不只仅仅是身体上的回来,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回家。十一年前,我回到了波兰,回到了一个郊区,回到一个很小的地方,当我把自己的愤怒转变成为同理心,转变成为爱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升华,才是我们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完善。”
简·卡森在美国的经历对她影响很大,在异国他乡的她发现,原来讲述北爱尔兰的声音是如此的单一。她认为还有很多的故事实际上没有被听到,还有很多的故事需要被讲述。于是,她加入其中。“停止抱怨,开始你的写作,开始讲述你认为有意义的故事。”
在过去的10多年来,我们也看到了北爱尔兰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讲述她们的故事,来发出她们的心声。而简·卡森将在一个月后出版的新书,就是关于她所生活的这个北爱尔兰小镇的故事,她说:“事实上我是花了15年的时间。才真正的来写完这本书的。因为之前可能我心里是充满了愤怒,但是现在我会慢慢的转变自己的态度,以一个更好的更客观的方式来看待这个地方。”她强调:“当然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地方,它是一个充满了很多缺点的地方,但同时它也是很美丽的地方,我真正热爱我的家乡,我认为我这一生一定还会不断地书写它的故事。”
就像梁鸿老师所说的,离开家乡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必然选择,回到家乡也是我们对自身的重新审视。有时想以正确的方式讲述你想讲述的故事,你需要离开,你需要距离。远离你所知道的一切,也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自己。感谢三位作家的真诚分享,更多精彩的作家对谈和文学交流活动,请持续关注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女性视角——字里行间”。
工作人员:
文案:小羊,Emma
主播:Emma,心台
剪辑:Emma,心台
剪辑支持:Charlotte
后期:心台
出品:欧盟驻华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