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作品中常用“阿喀琉斯之踵”比喻即使再强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描绘特洛伊战争中半神英雄。他的母亲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刀枪不入,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但因冥河水流湍急,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不敢松手,阿喀琉斯的脚踵处因此没有浸进冥河,留下了惟一的“死穴”。阿喀琉斯虽然英勇无比,但最后被阿波罗一箭射在脚后跟而身亡。 在以“正反派:如何在文学中塑造角色”为主题的中欧国际文学节的第十二场活动中,作家鲁敏提到在文学中塑造角色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这个“阿喀琉斯之踵”。她表示:“在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正面角色,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合理的。他有不得不成为这样的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理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个正派角色。但是在他人眼光之中,你身上却总有反面的地方。”她强调正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正面的,所以在写作中才要找到这个人的致命缺点,作为突破口。“虽然这样的写作有点残酷,但是我依然觉得你必须直面这种痛苦,你必须去把它揭开来,必须让它冒出血星子来。” 参与本场活动的嘉宾除了中国作家鲁敏之外,还有卢森堡作家诺拉·瓦格纳(Nora Wagener)和奥地利作家玛丽·加米西格(Marie Gamillscheg)。三位作家在本场活动中,就人物塑造和创作灵感展开对谈,独立撰稿人柏琳担任了活动主持。 人物的性格决定了命运 针对如何塑造角色的问题,鲁敏强调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现人性,命运,人和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等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她往往会关注很多细节。“我可能会关注人的一些小的习惯——他的口头禅是什么?他的口味是什么?甚至他走路的姿势?他喜欢用什么样的包等等。因为我觉得习惯尤其是持久的习惯,背后会隐藏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持久的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又会决定命运。” 诺拉·瓦格纳表示她小说里的人物往往会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中,需要跟自己周围的环境和人物进行沟通。她提出“基于人物所处的整体环境,以及所处的各种状况,我会详细地描述出对应的各种细小的点。身处复杂环境,人的行为表现也比较复杂,我在描述的时候想要带给读者一种体验感,让他们能够迅速的感受到角色所感受的。” 玛丽·加米西格则表示在她的创作过程中,会先确定主题和人物的性格,从主题出发逐渐衍生出来故事,在这个故事的产生过程中就会形成人物的特质。在被问及“如何塑造男性人物角色的问题” 时,她也强调:“我的兴趣是在描述这个角色本身,以及角色身上的故事,本身并不会太关注性别方面的差异。” 抓住生活中的灵感 本场活动请到的三位作家,分别是70后、80后和90后。70年代出生的鲁敏,从1998 年开始小说写作,已出版《奔月》《六人晚餐》《虚构家族》《荷尔蒙夜谈》《墙上的父亲》《取景器》《惹尘埃》《伴宴》《纸醉》《时间望着我》 等三十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郁达夫文学奖、《中国作家》奖、中国小说双年奖等。80年代出生的诺拉·瓦格纳,2017 年凭借短篇小说集《面具》(Larven)获得卢森堡最高文学奖——塞尔韦奖(Prix Servais),截至目前,她出版了《慈爱的鸟儿》(Menschenliebe und Vogel, schrei)(小说,2011)、《E 星系》 (E. Galaxien)(故事集,2015)、《电热塞》(D'Glühschwéngchen)(儿 童读物,2016)、《面具》(Larven)(短篇故事集,2016)、《我的朋友》Alle meine Freunde)(小说,2020)以及《我错过了什么》(Was habe ich verpasst)(短篇故事集,2021)。而90后作家玛丽·加米西格,在2018年凭借处女作《发光的一切》(Alles was glänzt)(路瀚德文学出版社)被提名奥地利视角文学奖,并获得了 2018 年奥地利图书奖的最佳处女作奖。2021 年,舞台版《发光的一切》在维也纳科斯莫剧院首演。2022 年,她的第二部小说《海洋动物的反抗》(Aufruhr der Meerestiere)(路瀚德文学出版社)将要出版。 三位作家在她们的写作生涯中,尝试了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故事题材。关于写作的灵感她们也不约而同的表示很多故事都来源于自己的经历。 诺拉·瓦格纳指出:“灵感有来自环境当中的,还有来自职场当中的,还有跟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突然迸发出来的,包括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以及自己的观察。”这些都为自己创造的人物角色提供了灵感。 玛丽·加米西格也表示:“自己做记者的这段经历也让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他背后的故事更感兴趣,由此能够去挖掘每一个人的故事,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方式。”巧合的是作家鲁敏也有做记者的经历,在本场活动中她分享了自己在做记者时候的一个小故事。 “当时我在做记者的时候,有过采访过一个邮差。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特别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他一定要把投递不出去的信投出去。投递不出去的信在我们的行业里面叫死信。他职业的一个荣誉就是要把死信救活,就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地址,变化过的城市或者这个人改名换姓,他终身的追求就是要找到这个收件人。这个人给我印象特别深,他有一个很厚的本子记录他这么多年来怎么样寻找一切的轨迹。” 而这个邮差后来就成为了鲁敏小说里的角色。 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阅读文学作品,都可以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力,打开更灵敏的触觉,去认识和贴近更广阔的人间,而不是局限在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世界里。感谢三位作家诺拉·瓦格纳、玛丽·加米西格和鲁敏的精彩发言,更多精彩的文学对谈活动,请持续关注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女性视角——字里行间” 的活动。 文案:星期一 主播:思妤 Toto 剪辑:帕特森 制作出品:欧盟驻华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