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节目组: 日本语ドリームワークス 日语梦工厂
节目名称: 日本传统节日


开头音乐 天空之城
背景音乐 TRIPLANE - Dear friends
推荐音乐 いきものがかり - ブルーバード
A:大家好,欢迎收听VOE外文广播电台日语梦工厂,我是主播梁远鹏。
B:我是主播董玉莹。
A:好开心 还有一个月就要过年了。
B:是呀 又到了全家欢聚一堂 共度新春佳节的日子了。
A:其实呀 我期待的不是春节 而是寒假。
B:汗...... 你的人生也就这一点追求了。
A:学生嘛 上学的时候想放假,放假的时候想上学嘛对不对?
B:行行行 你说的都对 对了 日本有多少个传统节日呀?
A:日本共有三十个传统节日,其中十五个法定节日和十五个民间节日。
B:那今天的节目就挑几个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天空之城钢琴版)
A:欢迎继续收听voe电台日语梦工厂节目,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传统节日。
B:提到传统节日,首推的当然就是新年了。日本新年指的是公历1月1日至1月3日,相当于其他东亚地区的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日本新年又称“正月”,一般认为始自飞鸟时代,当时的推古天皇从中国唐朝引进元嘉历,仿效中国农历计算公元,并仿效唐人习俗庆祝新春(也有说法认为日本在六世纪前已有庆祝正月的习俗)。但明治维新之后,全盘西化,1872年12月3日开始使用西方太阳历,不但开始重视起圣诞节,连新年也提前到了西历元旦。改用的公历将每年1月1日定为新年,截至1月31日都被称为正月。
A:中国的春节吃饺子吃鱼,那日本呢?是不是也吃些特殊意义的食物呀?
B:你这个吃货 年饭中最不能少的是黑豆,与“辛苦、认真”谐音。还有一种小鱼的名字叫Tasaku,谐音“多作、丰收”,也是年饭中必定出场的一道菜。祈望发财,在哪个国家都一样。用栗子或者是红薯煮好并捣碎,堆出一个小山头,日语称为“金山”,吃在嘴里甜甜的,又有“金山”之意,自然也是每餐必备。
A:既然你介绍了新年,那我就介绍一下属于我们男孩的节日——男孩节。每年5月5日,是日本男孩节。人们会悬挂鲤鱼旗迎接男孩节。期盼孩子健康成长。为了祝福家中的男孩健康、快乐,这一天日本家家户户都会用纸或布做成色彩鲜艳、形状像鲤鱼的彩带,然后把这些彩带串在竹竿上,并和金色的风车绑在一起,挂在屋顶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日本人相信鲤鱼最有精神和活力,希望家中的男孩都像鲤鱼那样,因此这一天又称为“鲤鱼日”。
B:男儿节的由来是因为5月份是害虫破坏农作物的时期,农民们往往要扎一些形象凶猛的稻草人,插在田埂地头,以 消除虫害,到江户时代,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5月5日的男孩节。人们制作一些大鲤鱼,高悬于立在屋前的长竿上,迎风飘扬,意在保佑男孩们健康成长。
A:又因鲤鱼逆水而上,象征着勇猛顽强,激励男孩子们在人生的征途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房间的壁龛内,家长还为男孩子们准备了盔甲、精致的小军旗、弓箭和装饰讲究的军刀之类的东西。传统的家庭还会在这一天吃年糕和粽子,全家用菖蒲水洗澡,祛灾除病。
B:既然说了男儿节,那又怎能不说女儿节。3月3日是日本的女儿节。有女孩子的家庭,这一天会摆上做工精湛造型华美的宫装人偶(日语为“雛人形”)、桃花、菱餅等,以祝福女儿健康成长并获得幸福。本文为大家介绍日本生活中的女儿节。“女儿节”在日语中写作“雏祭”。“雏”原是幼鸟之意,在“雏祭”一词中指的是女性的人偶,因此女儿节也被称为“人偶节”。三月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又有“桃花节”一说。
A:我知道为什么要摆人偶,平安时代,在贵族子女间盛行一种“人偶”的游戏。最初仅仅是种玩具,与节日仪式毫无关系。而当时三月的“上巳节”有净身去污的习俗,据说是从中国流传而来。到日本后,将身上的污秽转移到一种用纸制作的“人形”上,并放到河里冲走,寓意是驱邪去污。到了江户时代,“人偶”游戏与“上巳节”的习俗相结合,不再将人偶放进河中,而是装饰在家,便有了现在“女儿节”的雏形。
B:女儿节人偶很多是长辈赠送的,甚至成为女性出嫁时重要的嫁妆。以前,从女儿节的人偶规格往往可以判断出某个家庭的富庶程度和社会地位,如果祖先是声名显赫的世家,家中摆放的人偶甚至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现如今,人们的住宅空间变小,尤其对于住在公寓的家庭,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摆放和收纳人偶与雏坛,于是就简化了摆放。倒是不少商家会在女儿节期间,摆出超豪华人偶展台,吸引顾客。
A:时间总是这么快,又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感谢同学们对VOE外语广播电台的关心与支持,如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VOERadio”,来给我们留言,说出你的想法。
合:日语梦工厂 为梦想起航!
B:我是董玉莹。
A:我是梁远鹏 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本周的节目吧,我们下周再见吧 拜拜!
(dear friend)



节目监制: 袁蕴宁
播音: 董玉莹 梁远鹏
编辑: 董玉莹 梁远鹏
制作: 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