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印边界争端 第一次在麦克马洪线上 演变为真枪实弹的射击(印方说印军死一人 伤一人),与此同时,西段的局势也是一触即发。那年夏季,印度政府决定 在列城东北的 三个地点设置哨所,这些哨所 距离中国地图 标出的边界线还很远。虽然如此,印度后勤供应 当时还达不到这些地方。同时,印度政府 决定派遣巡逻队 循羌臣摩河谷而上,前往拉那克山口,并在这个山口 建立一个哨所。印度认为 这个山口是边界的标志。这支由约七十名 特种边境警察 组成的巡逻队,[ 注:一种类似 阿萨姆步枪队的 准军事部队。 ] 在建立了其他 哨所以后,沿着羌臣摩河谷 而上,到达空喀山口时,遇上了中国军队——中国认为空喀山口是 边界的标志,他们已先行 到达了这个山口,并在那里建立了哨所。十月二十日,印度的 一个三人侦察组 为中国军队扣留;第二天,经过激烈交火,印军有九名被打死,七名被俘。中国方面也有伤亡,但大概只有一人死亡。双方对 空喀山口事件 的说法,又是相反的。印度人报告说,他们遭到 据守在山顶的 中国军队的伏击;中国方面说,印度军队 遇到了一支 中国巡逻小队,企图把他们抓走,接着就开枪,但被打退。被俘的印度士兵 和巡逻队长 所作的声明,证实了中国的说法。但是印度 被俘官兵 被释放以后,又翻了案,说这些声明是 长时间的讯问 逼出来的。这次又同朗久事件一样,没有确切证据 足以说明 哪一方的说法 更接近事实真相。  但印度国内 自然没有人 表示怀疑。在印度认为 中国对朗久发动了 无端的 蓄意进攻之后,紧接着 又发生了 印度报纸称之为 “对印度警察部队 野蛮屠杀”的事件,这就使印度政界对中国的态度 由猜疑转化为 公开的敌对。
  印度的边境政策,是由尼赫鲁 同外交部的官员们 讨论形成的;是通过 在西段的高山荒原和  麦克马洪线南面的 丛林里 调动巡逻队和 武装部队来执行的;是在 同北京交涉中 争论过的;又是在 印度议会里阐述、辩论和肯 定过的。这出 在边境演出 而以印度 受到  毁灭性打击 告终的武戏,和在外交上演出 而以亚洲 两个最大的国家 互相仇视而收场 的文戏,统统在印度议会,特别是在人民院里,通过舌战 反映出来。在一九五九年秋季 朗久和空喀山口 冲突事件 发生以后的 三年中,印度议会 在同中国 争端的问题上 化费了 不下几百个小时。在印度议会中 演出了另一场 更加微妙的戏剧。在这场戏中,尼赫鲁压倒一切的 威望逐渐下降,最后 随着印度陆军的惨败 而彻底崩溃。与此同时,立法机构 也开始控制了行政机构。
  一九五九年 在第二次和 第三次大选之间,在人民院的 五百议席中,国大党 拥有百分之七十四 的席位。在巨大的 拱顶议会大厦里,下议院的会场 呈半圆形,光滑的柱廊 是英帝国建筑艺术的杰作。议员座位排成扇形,好象半块 圆蛋糕 切成一片片那样。国大党 占去了 绝大部分,只剩下 最后两片 留给了反对党。用术语来讲,印度议会中 并没有反对党(根据人民院的章程,至少要有五十名议席 才取得政党的地位),只有一些党派的小组。当时,其中最大的 是印度共产党,有三十一席;其次是人民社会党,有十九席,它是从国大党 分裂出来的 主要派系,几年以前 一些社会主义者 脱离了国大党,后来又四分五裂。其他的政党 都不足十席。尽管有几个 拼凑起来的小组织,那是为了 便于争取 发言的时间 和其他 议会权利。新近成立的自由党,被认为 代表不信教的 民主派右翼,可能取代 国大党的地位。人民同盟 反映印度教的 正统和 反动势力的意见;社会党是从 左翼分裂出来的 一个派系。共和党人代表 “不可接触的人”。以上这些党派和 一些更小的党派,加上许多独立人士,填满了 反对党的 其余议席。反对党的 议员人数虽少,但他们 同人多势众的 国大党唇枪舌战,相当倔强。人民院里 最好的辩论家 大多数出在 反对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