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一九五七年以后 担任国防部长的 梅农的席位 紧靠尼赫鲁总理背后。对那些 不愿直接攻击 尼赫鲁的人来说,他充当了靶子。梅农比印度政府中 其他任何人 都更接近尼赫鲁,同时 由于梅农 对大多数同僚 采取了毫不掩饰的 轻视态度,这就更加引起人们 对他的忌妒。国大党内 支持梅农的人 很有限,他在地方上 没有基础(他出身于喀拉拉邦,但是 他的政治生涯 多半是在伦敦度过的),国大党左翼 把梅农当作他们的首领,但是 他们的势力很单薄。梅农的权势的 真正根源是 他同尼赫鲁的友谊;只要总理给他撑腰,他就能 对付国大党内的 许多政敌。但是 梅农长期以来 就在议会内 遭到围攻。当中国 在阿克赛钦 修成公路 和朗久事件的消息 透露出来的时候,正好又发生了 陆军参谋长 克·斯·蒂迈雅将军 辞职未遂的事件,因此群情大哗,纷纷要求 梅农辞职。   尼·乔杜里 是个 对印度社会 颇有见解 但不饶人的分析家,他看出尼赫鲁 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顶不住 比他更坚决的同僚……所以 每当他觉得 公众情绪过于强烈的时候——这种感觉 往往是错误的——他就屈从于……公众的情绪。更有甚者,他这种 由于错误的判断 而做出的让步 还有一种 与众不同的特点:他对那些 他过去 谴责过的做法,竟会反过来 进行无保留的 甚至是热烈的鼓吹。例如,他过去 对于印度教徒的 反华叫嚣 时常表示 不耐烦,甚至严加斥责;但当他 终于屈从于 对方意见之后,他的 慷慨激昂的程度 并不亚于 批评他的人。  到了一九五九年八月 议会 夏季开会期间,印度反华 叫嚣的声势 越来越大,随着印度国内 抨击政府 对华政策 浪潮的不断高涨,抨击的范围 也不断扩大。对印度政府的 强烈攻击,来自 非共产党的 左翼,也来自右翼;攻击的问题 包括印度的 不结盟政策,也包括了 “空论家”的 经济政策;遭到痛斥的 包括了政府 处理 外交事务的政策 以及 政府处理 国内问题的政策。中印边界争端 和 政府对华政策,好象是 一块镜片,把反对派 形形色色的批评 都透射出来:各种各样的政策、态度和人物 都受到责难。也许 贡纳尔·米达尔 说得很对:“归根结蒂,[批评者们的] 真正目标是 [尼赫鲁所]支持的 社会和经济的革命;这批人 过去 就已不遗余力地 阻挠和阉割 这场革命。”中印边界争端 给印度国内 批评尼赫鲁的人 一个把柄,他们利用了这个把柄 来攻击尼赫鲁,这就必定使 尼赫鲁对中国人 满怀怨恨。在他看来,这场争端的责任 要由中国 单独承担。
  一九五九年八月,印度国内的 反华情绪 已经十分强烈——可是,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米达尔 在评论 印度国内 反华情绪时,提出了这样的 重要论点:
  必须牢记,舆论和态度上 变化不定的潮流,主要是发生于 人数不多的 上层阶级的 集团里,虽然在印度 和在整个南亚 都把这些人 叫做“中产阶级”,把他们的意见 叫做“公众舆论”。广大群众,除了被煽动起来 充当乌合之众,参加暴乱和游行示威,或者 受到那些 与国家大事无关的 呼吁的诱骗,而充当投票人以外,很少参加 政治活动。
  在印度 围绕边界问题 形成的“公众舆论” 并没有深厚的基础。这种舆论 主要反映在 议会 以及首都和 某些主要邦的 首府的 报刊上(特别是英文报刊上)。随着 印度同中国的争吵 不断加剧,印度公众 对这个问题的兴趣 也不断增长,但只是 在边界战斗打响后,它才变成了 中产阶级 以外的 人们所关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