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九五九年九月,印度政府 给北京的照会 刚刚递交后 就立即公布,而在众目睽睽之下 进行公开外交,使外交照会 不可避免地 变成了宣传手段。正如尼赫鲁 后来所说的那样:“我的目的是,或者把对方争取过来,或者削弱对方,使它在 本国舆论、世界舆论 和我本人的看法里 站不住脚”。他说,这是“通常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样。这不能归咎于印度,而只能 归咎于 了解情况的 世界公众;他们好比法庭的陪审员,这些人 把印度的论辩 看作是一心 追求真理的学者的探讨,而没有看出 它是律师办案的手段。 关于西段,印度的论点 在本质上是 不一样的。在东段,印度的立场 就是说 麦克马洪线 是事实上的边界,而且从 国家利益的 任何方面考虑 也必须是这样,于是 为此目的 就拼凑起各种论点。但在 阿克赛钦地区,印度深信 他们的领土要求比中国的主张 具有更加有力的 历史根据。这种信念,基本上是 建立在 戈帕尔博士的 报告的基础上的。他一直是 负责和提出 印度方面的 历史论据的人。
印度 在反驳中国 关于“传统习惯线”的 提法时的 论据 最为有力。从细节上看,中国 为他们在 地图上所画的线 提出的论据 软弱无力;印度 却能列举 很多证据,指出 中国的主张向西面 伸得太远。中国反驳说,由于边界 从未划定,任何“传统习惯线” 自然只能是 含糊的,只有在 进行了 印度认为 不需要的 划界和标界手续以后,才能求得精确。印度声称,他们所主张的边界,就是一条 已经完全确定的 国际边界。如果说 中国所提出的 传统习惯线的论据 不是很有力,那末,印度 为支持自己的主张 所可能提出的论据 也是薄弱的。印度 虽然可以引证说,在不同时期 昆仑山脉 就是这一地区 中国领土的 南部界限,但是,他们拿不出 任何证据来证明 印度的 或是英国的 行政管辖 曾经达到昆仑山。阿克赛钦 实际上是 一片无人地带,从来没有谁 划过一条 穿过它 或绕过它的边界线。这样的 一条边界线,要留待 中国 和独立的印度 来划定。 在争论中,印度对待 一八九九年 马继业-窦讷乐线 的态度是很奇怪的。前面讲过,这条线是 英国向中国提议过的 唯一边界线;根据这条线,中国在五十年代 修筑公路 所通过的地段,是在中国一面。但是 印度坚持 对一八九九年 线的含义作反面的解释。 [ 例如,一九五九年九月 尼赫鲁 在致周恩来的信中声称,一八九九年线“ 无可置疑地表明,阿克赛钦 全部地区 是处在印度境内”。——而事实真相 恰恰相反。看来造成 这个错误的原因,只能是由于 查抄档案里的 英国照会原文时的 笔误所造成的。 [ 注:一八九九年 方案所主张 的 边界线,是“沿着 拉宗山脉而行,直到它 和 从昆仑山 向南延伸的一条支脉 相汇合”。可是 按照印度的说法,这个方案 却变成 主张“沿昆仑山脉”画一条线了。 ] 这可能 只不过是个 细小的失误,但后果 却很深远。 尼赫鲁 在给周恩来的 复信中,在详细 反驳了中国的 基本立场——即中印边界 从来没有划定过——并且拒绝 通过谈判来完成 这项任务之后,转而谈到 中国提出的 在边界问题解决以前 现状 应予维持的建议。他说,“我们也同意”,但接着又把问题搞混:“同时 双方 都应该尊重 传统边界,任何一方都不得 试图以任何方式 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