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久事件以后 只有两个月 又发生了 空喀山口事件——它被印度认为是 中国又一次 背信弃义的进攻——给印度政界的舆论很大震动。当时议会 已经休会,尼赫鲁 以公开演讲的形式(公开演讲 常常占去 尼赫鲁许多时间),发表了 他对这一事件的 最初评论。在讲话中,他企图平息(至少抑制) 印军在空喀山口 阵亡的消息 所激起的愤怒。在冲突发生以后 不几天,他在 距离新德里 不远的 密拉特 发表演说,企图从 中印 悠久友谊的远景 来看待 这一事件,并告诫人们 不要采取 意气用事的行动。他说,“不论采取 什么步骤,我们都要 深思熟虑,不能为 一时激愤 所左右,要有远见,才不致 在亚洲和世界上 都产生 不良后果。”他提到中国人时 表现的是伤心,而不是愤怒;他是在斥责 而不是辱骂;他甚至 还 再一次承认 对于 发生冲突的 那个地方的 所有权问题,可能有两种看法。 这篇演讲 给他自己 招来了 一阵狂风暴雨般的批评,其猛烈程度 是他从未 遇到过的。一家报纸 使用了这样一些形容词来评论他的讲话:“文不对题”,“伪善”,“昏愦糊涂”,“不老实”。该报指责尼赫鲁 表现了他 “过于谨慎地 照顾中国人的感情,而对于 印度人民的愤怒 和惊惶的反应 相对说来 则是无动于衷”。另一家报纸评论说,麻烦的是“ 尼赫鲁先生 一般地把 印度国民 当作许多 长大了的儿童 来对待。他认为 印度人民 象烦躁不安的少年一样,可以用 甜言蜜语 哄他们安静下来。他错了”。一个批评者 就空喀山口事件 责备尼赫鲁的“领导 软弱姑息”,使印度的领土 越丢越多。人民同盟 则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 政府 立即行动起来 “赶走”中国人。还有的 要求印度 放弃不结盟政策,参加 反对中国的 军事条约集团,并重新武装。尼赫鲁 驳斥这一类言论是 “全然错误的 和无用的”,是一些“头脑发热的 胆小鬼”的人 说的话,并且反复保证说,印度 是一个军事上 足够强大的国家。他在人民院讲过:“我可以告诉议会,我们的国防力量 比我们独立以来,当然 也包括独立以前的 任何时候的状况 都更好,士气更高昂,支援他们的 工业生产 也更强大。我不是 替他们吹牛,或是同任何其他 国家的国防力量相比,但是我确信 我们的国防力量保卫我国的安全 是非常胜任的。”报界中 一些受人尊重的评论家 更有分寸地 发表了同样的论调。一名能够 反映 高级官员想法的 《印度时报》 专栏作家写道,尼赫鲁总理 “对于我国防御力量的能力 有充分的信心。如果 中国军队 竟然愚蠢地进行挑战,他们就会 维护我国 北部边境的 领土完整。这种信心 决不是吓人的空话,而是 基于 对中印 边界沿线的 军事和后勤情况 所作的 仔细认真的估计”。这类看法 同事实 相差多么远,从后面的章节中 可以看到。 为了回答 一些人对他的攻击,尼赫鲁在新德里 又召开了一次 群众集会。他在会上 解释说,他在 米拉特 演讲的对象是 农村的听众,因此 他使用了 比较简单的 语言和概念;而现在 他就开始 采取更加 强硬的态度了。他说,“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 保卫祖国。我并不害怕 人家来进攻我们,踩到我们身上。……我们强大得 足以对付 任何挑战。” 空喀山口事件 对尼赫鲁的思想 和印度舆论 发生了激烈的影响,这可以从 尼赫鲁发给 印度各主要 驻外使节的 一份备忘录中 看出。这份备忘录 后来泄漏给《纽约时报》,该报于十一月十二日 公布了它的要点: 根据 这份秘密 备忘录,尼赫鲁先生认为 印度可能 不得不使用 武装力量 把中国军队 从他们所占领的 印度领土上 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