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底,中国试图 把 争论的焦点,从历史事实的争辩 转移到 讨论解决 争端的办法上,同时 试图消除 边境的危险局势。一九五九年 十一月七日,在空喀山口 事件以后,周恩来再度 致函尼赫鲁,说这次事件 是不幸的 和意外的;并且说 如果 两国政府 不迅速 想出解决办法,这种 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边境冲突 今后还有可能出现。他感到高兴的是,尼赫鲁 接受了 在达成 解决以前 现状 应予维持的原则(事实上,情况并 非如此)。他建议 双方的武装部队 应从麦克马洪线和西段的“ 双方实际控制线 各自后撤二十公里”。他断言 中国“ 从来没有 使边境形势 和两国关系 紧张化的意愿”。接着,他建议 和尼赫鲁 在最近期间 举行会谈, [ 译者注:周总理在一九五九 年十一月至一九六O年三月 致尼赫鲁信件中,一直提议 中印两国总理 举行“会谈”或“会晤”,尼赫鲁 则一直玩弄字义,在“会晤”、“会谈”及“谈判”的概念上打转转,借以拒绝同 周总理会谈,但最后 还是被迫 接受了“会谈”。 ] 讨论边界问题 和中印关系中的 其他问题。
建议 举行高级会谈 和采取 非军事化的 临时措施,看起来是 同印度,特别是 尼赫鲁本人 所主张的 解决国际争端的一贯主张 并无二致。所以,印度以外的人士 都认为 印度会接受 周恩来的建议;其实,甚至在 中国方面的建议 提出来之前,印度早就 下决心拒绝。裂缝已经无法弥合,印度只不过用一套 仔细琢磨过的 外交词令 掩盖一番罢了。 周恩来建议“双方应该 维持边界 久已存在的状况”,他的意思是说,双方 停留在 以往十年左右 已经管辖的 边境地区内,不去 干扰对方 占据的地区。这就是说,中国 将继续遵守麦克马洪线 作为事实上的 边界线;在西段,稳定现状 就可以使双方 在大部分地区 远远隔开,阿克赛钦 则留在中国占领之下。中国人使用“现状”这个词,意思是指“目前存在的状况”,亦即周恩来 一九五九年 十一月七日 提出建议时 的“边界现状”。印度使用这个词,却是指“中国 进入阿克赛钦 以前的状况”。因此,中国 建议维持现状,是说 谁在哪里,谁还在那里。印度 似乎是 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它实际上却是说,中国 必须撤出 印度要求的地区,而印度 却继续占有 中国所主张的领土。这种 玩弄字眼的把戏 造成这样一种情况:当印度的巡逻队 开进 中国占有的 领土时,印度 就可以说成是“维持现状”。而且 这也使争端 解决前 达成任 何冻结现状的 临时协议 成为不可能。 到了一九五九年底,印度 对边界形势的 一般看法是:中国在西边,偷偷摸摸地 攫取了 一大片 无可争议 是属于印度的领土,在遭到责难以后,又厚颜无耻地 对麦克马洪线 以南更大的 一片地区 提出了 臆想的领土要求。空喀山口事件发生以后,中国国防部 [ 译者注:实际上这个声明是中国外交部发表的,作者误为 中国国防部声明。 ] 在其声明中 把这两个地区相提并论。声明说,如果 印度坚持 有权在它 提出要求的 阿克赛钦地区 进行巡逻,那么,中国 同样可以提出 它自己 也有权 在麦克马洪线 以南地区进行巡逻。印度认为 这是一种威胁,同时也是暗示:如果印度 放弃对阿克赛钦的要求,中国 将放弃对 麦克马洪线 以南地区领土的要求。在印度看来,中国人是说:“如果你们 不再追究 我们偷来的东西,我们就不再偷了”;话里还含有一种威胁,就是说 如果印度 坚持要夺回 失去的西边的领土,那么,中国就要 吞并东北边境特区。 如果是发生了下面的情况,那么,印度 对边界问题的态度 还可以理解:假定 一天早晨,发现 中国军队在一次 突然的偷袭中 侵入 没有设防的 边境山口,涌进 旁遮普邦,占领了几千平方英里的土地,并开始 横贯 旁遮普邦 筑路行车。假定 中国军队 还在公路干线上 设下路障,把印度的旅客 赶回去;在一次伏击中,又打死了 好几名巡逻警察。新德里指责北京 秘密入侵和侵略,而中国 却和气地回答说,他们现在占领的地区 过去一直是在 中国控制之下的,并且表示愿意,甚至热切希望 通过和平谈判 来解决 整个边界问题,但首先 双方要约定 遵守现状。新德里当然会 立即拒绝 进行谈判的意见,甚至会 斥责那种 认为可以 拿现状作基础 作出 即便是 临时安排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