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政府发言人 和官员 便通过报纸宣传 和直接的办法,设法减少 人们的疑虑,强调印度 要撤出的 只是一小块地方,而且 如果总理的建议 能为对方接受,那么,就可以实现 把中国人 从阿克赛钦地区 赶出去的 主要目的。他们还指出,即使中国 答应完全照办,也不意味着 印度对边界的主张 是可以谈判的。中国 实施尼赫鲁建议 而撤退后 可能进行的谈判,只涉及 对边界作 微小的调整,而不会涉及 印度的“大片土地”。 另一方面,尼赫鲁 拒绝周恩来 所提出的 两国总理 立即举行会谈的建议,在印度 几乎受到 普遍的欢迎。当时的舆论一致认为,在中国 撤出阿克赛钦以前,决不应当 同北京进行讨论。报纸的社论 反复强调这种论点:“我们应该讲明白,只要中国的挑衅 存在一天,就不可能 进行任何讨论。”“印度政府和印度人民 决不会姑息 有扩张野心的邻邦。他们决不会 赞助任何 侵蚀 印度 国家领土的妥协。……只要中国人 还停留在印度的土地上,就不可能 就边界问题 进行谈判。”“印度愿意谈判,但不是 也不可能是 无条件的。只有当中国 撤出侵略地区,从而表示 对和平友好谈判的 绝对尊重时,才能进行谈判。[新德里必须]寸步不让,应该 首先坚持 要求中国军队 全部撤出,作为进行谈判的条件”。反对党议员,包括克里帕拉尼,敦促说,“只有在 中国首先接受 我们的边界线 并立即撤出 他们强行占领的 领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谈判。”国大党议员们 也有同样的看法。西孟加拉邦的 国大党头目 阿图利亚·高希 ,从道义观点提出:“在中国 继续其 侵略活动的 情况下,任何有自尊心的人 都不会考虑 印中两国总理 进行会晤的建议。” 尼赫鲁 并不感谢人们对他 拒绝同周恩来会晤 所作的赞扬;的确,在他对 国内的讲话中,他坚持不懈地 表示 不但准备 而且渴望 同中国人会晤,并且决心 继续争取谈判!他在一九五九年底说,“就我个人来说,就我国政府来说,我们愿意谈判、谈判、再谈判,一直谈判到底。我坚决反对 那种在任何阶段 都停止谈判的主张。我认为 这不仅是 根本错误的主张,也是一种 彻头彻尾的 反甘地主义的主张。……只要这个政府 存在一天,谈判 就将一直 继续下去。”他总是同反对党辩论说,不谈判,就只有选择战争;虽然他决不排除 有可能为边界而战,他仍然坚持 有必要进行会谈。——“虽然,这并不意味着 不采取任何 必要的行动。”尼赫鲁 总是拒绝那种 认为他 不应同周恩来 会晤的主张。一九六O年一月,他在 每月定期举行的 记者招待会上 对记者说:“就我个人来说,我准备 同这个广大的 世界上的 任何人会晤。”“没有什么人 是我不愿意会晤的……[但是]不能因为 谈到会晤 就匆忙去会晤,这样去会晤 就可能 因时机不合 或判断错误,而产生 不良的后果。” 尼赫鲁 一面重新肯定他 个人坚决 主张谈判的态度,一面又多次重申 印度的边界 是不容谈判的。因此,他的立场 使新德里的人士 感到 某种程度的 迷惑不解。当时,他在致周恩来的信件上 似乎已经 完全拒绝 高级会谈,但是 就在那次 记者招待会上,一位新闻记者 就印度总理 关于他 愿意谈判的 那一番话 追问他:“印度的立场 是否仍然是:我们的边界是不容谈判的?”尼赫鲁回答说,“那是我们的立场”,“同时,天下 也没有什么 不可以谈判的东西。”他发现自己 讲了一句前后矛盾的话,于是他就解释道:“这看起来 似乎是矛盾的。可是对于[边界]这件事 不存在谈判 或讨价还价的问题。不过,通过信件 和会谈来处理 边界事宜,却是另一回事。我们不能 拒绝同 另一个国家会谈。” 尼赫 鲁对“谈判” 这个词的解释 有两种不同含义;看到这点,那末,尼赫鲁 多次讲话中 谈到“谈判”时 出现的明显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当他好象是说:“我们准备 举行边界谈判,但是 我们决不 谈判边界”时,他的意思是说:“对我国的边界,我们决不妥协,但我们 准备考虑 对我们的边界 作微小的调整,并就此事 同对方会谈。”后来 他把这个 实质性的区别明朗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