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印度教徒报》(Hindu)写道:中国部队“在印度小队守军坚决抵抗的面前”撤退了,这就足以证实前进政策的基本逻辑:只要印度军队坚决,中国除虚声恫吓外不会再采取什么行动。在阿克赛钦舞台上,正如政府间的交锋一样,中国将在相撞前扭身躲开。给加勒万哨所守军的命令,扩大成为给西段所有印度部队的命令。原来命令中“只有遭到射击时才开枪”,改成为“如果中国军队危险地迫近你们的阵地时就开枪”。  尼赫鲁把印度这个时候的行动形容为双重的政策,就是说在地面上采取军事行动,辅之以持续不断的外交压力。本着这种见解,印度把尼赫鲁在一九五九年提出过的双方各自从自己的主张线后撤的建议略加修改,重新提出。这个建议,正如尼赫鲁再度向议会保证的那样,意味着中国要撤出很大片的地区,而印度只撤出很小片的地区。中国以前曾拒绝这个建议。新德里现在给这颗苦药丸包上一层糖衣,把尼赫鲁以前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过的建议——即在边界问题解决以前,印度“允许……中国继续使用阿克赛钦公路于民用交通来往”——作为正式建议提出。当时新德里认为:印度既已在中国主张的领土内设立了哨所,北京现在会较为愿意接受印度认为是保全中国面子的最好方式。在向北京重新提出撤退建议的同一天,尼赫鲁在人民院重申印度准备冒同中国战争的风险,接着又说:“如果我们准备收复[被中国占领的地方],而又足够强大,那末,其他的因素也会起有利的作用,这些因素再加上我们有决心采取任何行动,就有可能达成使这些地方获得解放的某种协议。”这句话,与同一天向北京提出的照会联系起来研究,就可以看出尼赫鲁是认为印度坚决进入中国占领的领土,会最终迫使中国不得不完全撤退;而且还认为印度已设立的那几个哨所本来就足以迫使中国采取上述步骤了。
  如果北京接受了这个建议,那末尼赫鲁——在他极为迁就国内压力情况下所可能做到的范围内——很可能会对中国在那条路上进行何种运输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但在中国看来,这个建议是不现实的,是侮辱;正如中国要印度把全体行政和军事人员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撤出,而中国则容许印度使用在东北边境特区的公路于民用交通往来,印度也同样会感到对它是不现实的,是侮辱。北京在答复中说:“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使用自己的公路,何用印度的允许?这简直是荒唐!”如果印度政府真的指望它的建议得到认真考虑,那末,印度政府就应该将同一原则应用于东段边界。但尼赫鲁当然已经把这点排除掉了。他向人民院保证说,“我们在东面不会撤退”。印度重新提出双方撤退建议的照会中,引用了尼赫鲁五月二日在人民院中说的一句话:“印度并不希望而且非常不喜欢同中国打仗,但是这不是印度所能控制的。”这就很接近于对中国进行战争威胁了。北京拒绝了这项建议并认为这是“要它屈服的片面条件”,指出中国不是一个战败国,并宣称中国决不会在武力威胁面前屈服。
  看来,新德里从这次交换文件中得出的结论是:前进政策的推行还没有给中国足够的压力,所以必须继续进行,直至中国承认它必须撤退时为止。
 西段的印度军队竭力推进,并在中国哨所的近距离射程之内设立了一批小哨所。从他们的所作所为看来,他们倒象是一支强大军队的先锋,而不是一场疯狂的政治赌博的赌注。但在印度政府的国内批评者看来,前进政策肯定还不够大胆,他们继续要求对中国采取更有力和更迅速的行动。印度政府为了替自己辩护,就玩弄数字游戏(以往尼赫鲁的批评者使用同样手法,他是加以斥责的)。官方发言人把地图上标出的新的印度前沿哨所用线连接起来,计算这样划进去的地区面积有多大,然后就宣称印度已收复中国“占领”的土地四分之一以上。一位随时可以见到印度总理并报以肉麻捧场的印度记者报道说:西段印军已“在二千五百平方英里的广阔的战线上全面推进”,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