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议会讨论边界形势时,尼赫鲁需要进行辩护的不仅仅是印度政府的对华政策。对华政策起了三棱镜的作用,它把人们对政府的各种各样的不满和反对意见集中起来。从八月中旬人民院辩论边界形势时所提出的一个动议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项动议要求:   1.“立即同中国断绝外交关系。”(这时两国大使都已撤回,印度大使先行撤回,但尼赫鲁在当时,甚至在边境战争达到高潮时都坚决主张维持外交关系,以保持一条往来的渠道的畅通。)
   2.“召开东南亚自由国家会议,以讨论共同安全措施。”(这里包含对政府的两项批评:第一,政府未能使印度的立场为东南亚各国所理解;第二,它不愿带头同这一地区的较小国家组成防务同盟以对付中国。)
   3.“设法从其他国家取得军事援助以加速我国国防。”(尼赫鲁直到这时还奉行不结盟政策,而不结盟政策的根本一条,就是印度不接受任何外来军事援助。尼赫鲁争辩说,接受军事援助就等于加入冷战集团的一方,要加强印度国防同时又不损害它的独立,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本国工业和军火生产能力。他认为反复提出要印度寻求军事援助,是右派对不结盟姿态的根本不满的表现。他说,“要从外国寻求援助,想指靠某个军事集团来拯救我们,这是道义上怯懦的表现。”他说他不让印度“依靠外国军队来拯救它的领土,即使我们在边境遇到灾难”。)
   4.“改善我们同尼泊尔的关系。”(自从马亨德拉国王两年前举行宫廷政变而使尼泊尔民主实验流产以来,新德里就公开批判他的政府。印度还让尼泊尔流亡分子自由越过印度尼泊尔边境进行恐怖主义的袭击,企图挑动人们对国王的反抗。到了一九六二年八月,印度政府设法弥补同尼泊尔的关系,并对流亡分子进行压制。)
   5.“总理本人应兼长国防部。”(议会对于防务状态的担忧——虽然这丝毫没有阻碍他们要求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梅农身上。许多国大党议员以及右翼反对党派都认为梅农至少也是一个隐蔽的共产党人,并且怀疑是他对尼赫鲁施加影响使之倾向姑息。另一方面,人们对尼赫鲁仍然非常尊重和爱戴,连有些批评他最厉害的人也常认为他是被领错了路,而不是他自己走错了路。尼赫鲁以前曾两次兼任国防部长。)
   6.“总理应发表一个断然的声明,申明在中国人撤出印度领土前,决不举行谈判。”(这是印度的基本的和不变的立场。但是不管在什么问题上——即便是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断然声明都是同尼赫鲁的作风格格不入的。如果要他明确申明立场,他最多也不过是说,“我认为按照目前边境的形势,我们不能同中国举行任何认真的会谈。”)
  尼赫鲁早在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就说过双方军事哨所犬牙交错。在西段的遥远的荒野上现在有些地方的情况正变成这样。在奇普恰普河谷,印中两方的哨所和工事很多——一共有二、三十个——彼此紧密交叉。有时,印度空军供应物资误投到中国阵地上。于是北京就恼怒地为“满载物资的麻袋和木箱”这些不受欢迎的礼物提出抗议。有时,印度军队要从中国枪口下取回空投下来的供应品。双方开火差不多已司空见惯;但大部分还是骚扰性的射击或瞄准试射。九月初印度军队在奇普恰普河谷开始执行了五个星期前加勒万冲突发生时对他们所颁发的命令。当时,中国人迫近一个印度哨所,印军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并后撤,他们不予理睬,于是守军就迎面开枪。有几个中国士兵被击毙,。印度外交部召见中国代办通知他这件事,并要中国安排收回尸体。 [ 注:印度政府没有公布这一事件,如果北京也不予公布,它就宁愿让这件事情悄悄过去。但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二日的《泰晤士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和九月十五日的《印度斯坦时报》都报道了这次事件。印度发表的白皮书中也没有提到这次事件。但《人民日报》后来在讲到前进政策的最后阶段时,曾提到:“我国士兵伤亡多人”。]
更南面,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在斯潘古尔湖一带;廓尔喀人在班公湖和斯潘古尔湖之间建立阵地,他们乘汽艇在湖上巡逻(部件是空投给他们的)。到了八月底,印度在中国主张的领土内已设立了将近四十个哨所;其中有许多哨所是由十人或十二人守卫的;其他的是由三十人到五十人守卫。印军在人数上和火力上远不如他们的对手,机动性和战术形势更差。他们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如果他们遭受攻击,问题就是他们究竟能抵抗多久?在自己被消灭之前,究竟能打死多少中国士兵?他们是尼赫鲁和他在新德里的文武同僚们深信中国决不会进攻的这一信念的人质。考尔六月间视察西段后,报告说:
  “我们与其等待兵力大量集结,不如就在拉达克尽我们力之所及建立尽可能多的哨所,即便是很小的哨所也好。因为我确信中国不会向我们的任何阵地发动进攻,即使我们的阵地不如他们的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