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塔格拉地区发生小冲突的报道,使人们更加失去耐心。九月上半月,克节朗河沿岸还平静无事。在双方对峙的初期,对方还隔河小心翼翼地表示过一番友好,中国兵向没有烟抽的印度兵赠烟,甚至把一些误投到中国地区内的印度空投物资交还给印度方面。中国部队通过扩音器告诉印度部队说,两国政府即将举行会谈来解决边界问题,并且要求他们审慎行事,不要开火,以免使局势恶化。在这个时候,中国方面继续进行防御准备,挖掘壕沟,清除射线内的障碍物。达尔维准将回忆道,“有时,中国人还很大方地通知我们说,他们要砍倒一棵树,如果我们听到树倒下来的声响,不要受惊。”然而,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又近在咫尺,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开火发生在九月二十日。中国部队从一开始就在第二号桥的南端设立了一个警戒哨所,印度部队企图把他们赶回去。中国对九月十七日发生的一次事件的叙述如下:  两个中国哨兵在值勤时……六十多名印度士兵从三面向他们逼近。那两个中国士兵立刻向他们高喊,要他们停止。但是印度军队却以更快的速度逼近他们。有几个印度士兵在约十公尺的地方围着他们,有几个士兵还在三公尺处逼近一个中国哨兵,印军还举着英制步枪和加拿大制轻机枪对准中国哨兵,大叫大吼,肆意挑衅。  这个哨所看来又与九月二十日发生的事件有关。关于后一事件,双方都指控对方首先开枪,可是在这次事件中两名中国士兵死亡,五名印度士兵受伤。  北京提出抗议,要求“印度方面立即停止进攻,立即……撤出”,并警告说,如果印度部队开枪射击,中国方面将进行自卫,予以还击。照会说,该“……地区的势态极为险恶,战火可能在那里发生。”(《人民日报》用同样的语调写道:“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印度的答复和反抗议使用了几乎与北京相同的语言,要中国“停止在印度境内的侵略活动”,退回到塔格拉山脊以北,否则“要对一切后果负责”。双方都在拔刀——但印度的刀鞘里却是空的。  印度官方指责中国方面挑起塔格拉山脊下的互相射击,这就使记者和政界人士提出更为迫切的问题——陆军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交给它的任务呢?印度政府重要成员和官员们则加以搪塞,说是前方指挥官们办事拖拉,甚至比拖拉还要糟糕。内政部长夏斯特里十月初向我介绍背景情况时说,陆军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已经失去战斗精神,不过正在更换一些指挥官加以补救,必要的行动即将开始。一些官员在向记者介绍情况时则更加直截了当,他们毫不隐讳地把上述情况归咎于前方的军官,归咎于乌姆拉欧·辛格将军。九月二十九日乌姆拉欧·辛格从伦坡到了勒克瑙东部军区,向森将军递交了书面意见和行动方案。森拒绝接受乌姆拉欧·辛格所开列的作战行动所需物资清单。前面说过,事实上这显然是不可能办到的。乌姆拉欧·辛格在他的方案被否定后,就书面提出抗议,指出命令他采取的行动是不切实际的,森对局势的处理也是不恰当的。东部军区正在直接指挥连、排的行动,他问道:是否可以请他们履行自己的正当职责,只给下面规定任务,而把方法问题留给在现场的人去处理。
 乌姆拉欧·辛格的抵抗使森和塔帕尔将军掉进他们自己设置的陷井中。他们一开始就向文官们保证:赶走中国部队的作战行动是可行的,是可以立即而又迅速完成的。(他们担心的是在边界的其他地方的反响,而文官们保证说,中国不会作出全面的反应,所以这一点也就解决了。)可是三个星期过去了还没有采取行动,而现在乌姆拉欧提出的意见、方案和要求,把问题摆得很清楚:如果还让他负责,里窝那作战行动根本不会开始。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看来很尖锐。但事实上对森和塔帕尔来说,解决办法很简单——把乌姆拉欧·辛格免职就是了。森提请陆军总部注意乌姆拉欧·辛格的书面抗议并说这证明辛格脾气很大,采取不合作态度。十月二日,塔帕尔和森请梅农批准撤掉辛格第三十三军军长的职务。梅农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