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森讲,他请梅农委派马内克肖少将去接任——就是那个一年前因为对国防部长及其亲信出言不逊而受到指控的山姆·马内克肖。照森的讲法,梅农“蹦了起来”,断然拒绝。虽然马内克肖受到控告后已被宣布为无罪,但是梅农却一直阻挠他晋升为中将。梅农显然已经决定:不能仅仅因为需要马内克肖来负责对付中国部队的军事行动,而起用这个批评过他的人。这又是一个转折点。假如梅农不念旧恶,假如塔帕尔或森以辞职相要挟坚持马内克肖的任命,那么,马内克肖毫无疑问会采取同乌姆拉欧·辛格一模一样的立场。也许正是估计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梅农的决心就更大,森也就更容易接受梅农的决定了。 由谁来接替乌姆拉欧·辛格的问题暂时挂了起来。不过,梅农、塔帕尔和森商定,不能简单地撤掉乌姆拉欧·辛格的第三十三军军长的职务,而应当成立另外一个军去负责东北边界的作战行动。作出这一决定的理由是什么,在档案里查不到,但这是明摆着的。首先是要使事情看起来不那么突然。如果简单地撤掉乌姆拉欧·辛格的职务,人们必然会提出问题。假使真相透露出来,他之所以被免职是由于他对政府已答应的对付中国部队的作战行动是否切合实际的问题,同上级有意见分歧,那就泄露了内部秘密,公众和政界就会鼓噪起来,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应当悄悄地把他换掉,而最不露痕迹的做法是让他继续当一个军的军长,但解除他指挥里窝那作战行动的责任。要这样做,最实际的办法是把第三十三军的任务分成两部分:对那加人和对东巴的边界上的作战行动,移交给一个新成立的军负责,由乌姆拉欧·辛格指挥以保持连续性,第三十三军继续负责东北边境特区和里窝那作战行动,但由一位新军长指挥。可是这样做会产生另一个难题——第三十三军的参谋人员怎么办呢?可以假定,他们研究了下级单位的看法后曾向乌姆拉欧·辛格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同意乌姆拉欧·辛格的判断,也认为赶走中国部队的作战行动是不切实际的。派一个新军长去领导一个旧参谋班底不会有好结果的。他的部下对情况比他要熟悉得多;而他一上任就得否定他们的一致意见,这只有一个极其执拗的人才可以办到。 于是就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军,由一位新的军长指挥,这个军应负责立即实施里窝那作战行动。梅农、塔帕尔和森既要不动声色地把乌姆拉欧·辛格弄掉,又要使赶走中国部队的作战行动立即开始,这就促使他们集中了所有可以采取的办法中的最不利的因素。如果按照通常的建制调整进行这种变动,那么就需要几个星期,最好是一、两个月的时间,来组成一个新的军,并使它把任务担负起来。而在一夜之间白手起家组成一个军,并且一组成就要担负一项重大的作战行动,这在军事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个新的军,番号叫第四军,起初只是一个空架子,是使梅农、塔帕尔和森所允诺的行动能够很快兑现的一种对外联系的政治工具。他们要能够很快实施里窝那作战行动而又要避免在诸如敌我的力量对比、弹药和食物的供应之类的琐碎枝节上继续扯皮下去,这样做是唯一的办法。他们想出成立一个新的军的主意后,就物色一个能对作战计划不抱怀疑的人担任指挥。这样的人倒是现成的:考尔将军从九月三日起就在克什米尔休假。梅农本来是反对这位参谋局长在边界形势如此紧张的时候度假的。但考尔指出,尼赫鲁、莫拉尔吉·德赛以及梅农本人都拟于九月份离开印度;他又讲到,形势不会真是那么危急,并坚持要休假。在陆军奉命要把塔格拉山口下面的中国部队赶走的时候,塔帕尔虽然担心中国会作出剧烈的反应,也没有把他的参谋局长找回来。考尔也认为没有必要在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候缩短假期。不过尼赫鲁十月二日要从国外回来的消息似乎使他感到有必要打断他在山里的假期,到首都来呆几天。十月一日,他回到新德里。第二天,塔帕尔就抓住他,叫他重新管起参谋局长的工作来。到了十月三日深夜,又决定由考尔去负责新成立的第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