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断然地、毫不含糊地拒绝了会谈,可是它在照会中却又谴责中国阻挠会谈,硬说拒绝谈判的是北京。这样,印度翻悔了暂行同意举行会谈十天之后,又在一个照会里指责说,“中国政府不仅拒绝举行会谈和讨论……而且在东段……制造进一步的紧张和冲突。”这里说的东段就是指塔格拉山脊下面。象往常一样,大多数旁观者接受印度的说法,特别是因为尼赫鲁到最后还表示他是愿意并且随时准备会谈的。他在返回印度后说,“不管发生什么事,我总是准备举行会谈的,只要对方是正经的,对我们是合乎自尊的。我从来不拒绝同任何人谈。” 考尔离开新德里的第二天,报纸的大标题很灵地应验了他在飞机上所作的预言。成立特种部队赶走中国军队考尔将军亲赴东北边境特区指挥印度陆军待命大举出击 有两家报纸的报道说,考尔受政府的特别委托去执行把中国部队赶回塔格拉山脊另一边去的任务。《印度时报》把考尔描绘为“一位有非凡的勇气和干劲的军人”。那两篇报道都用了“特种部队”的字眼。考尔本人或是他的部下在他的指示下,根本不顾考尔的任命和新军的组成是最高军事机密,向两家主要报纸的政治记者介绍了情况。事已至此,国防部只得予以弥补,在当晚证实这些事实,但是指出:成立新军是一种通常的行政性的改组,并不存在成立特种部队的问题。他们说,麦克马洪线上的形势完全在印度掌握之下。人们原来乐观地期待着陆军会很快从东北边境特区的印度土地上把中国部队赶走。当然,国防部的这种搪塞的说法一点也没有减低这种期待的心情。 考尔和他亲自挑选的一批军官在十月四日快傍晚的时候抵达提斯浦尔。森将军在机场迎接他,这种把部队礼仪规格颠倒过来的作法正说明了当时存在的实际情况。名义上,森是考尔的上司,但是事实上考尔却是统帅,他是受尼赫鲁本人的委托来执行一项重大的作战行动,并直接向新德里报告。从这时起,森和他的东部军区就退居次要地位,只是在考尔因病暂时离开前线时才重新露头。 考尔一到提斯浦尔,就正式通知陆军总部他已经就任。虽然当时考尔手下只有少数骨干,第四军本身也只是个空名,但乌姆拉欧·辛格提出要借给考尔一些熟悉情况的第三十三军的参谋人员时,考尔却谢绝了。对考尔来说,大概对陆军总部来说也是如此,这证实了成立第四军仅仅是为了使考尔能直接指挥里窝那作战行动的一种手段。考尔的任务是在这次作战行动中指挥第七旅,任务完成后就返回新德里担任原职。在考尔回去前,参谋局长职务由他的副手代理,并没有指派新的参谋局长。里窝那作战行动完成后,第四军就可以结束,或者在一名新的军长领导下正规地建立起来。考尔、森和乌姆拉欧·辛格的会面一定是一个难堪的场面。森和乌姆拉欧·辛格长期来是敌对的,现在森又把乌姆拉欧·辛格换掉,这只能使他们的关系更僵。另一方面,乌姆拉欧·辛格和考尔自早期在陆军时就是老朋友。乌姆拉欧·辛格重述了不可能早日实行里窝那作战行动的看法。考尔当然是把他的前任的意见当作耳边风。
东北边境特区的军事部署在前几个星期里已起了一些变化。从印度中部调来了另一个步兵旅(第六十二旅),但马上就拆散了,它的三个营分派到三个地方,然后又进一步分散。情报局局长马立克在陆军总部的地图上把中国部队可能渗入的地点标了出来,于是印度部队就被派往他挑选出来的这些地点,而对全面的军事部署却丝毫不加考虑。马立克认为有的地方是漏洞,于是就把两个新来的营派去堵塞漏洞。另一个营——第四高尔瓦尔步枪联队则被派往达旺加强第一锡克联队的防务。(达旺现在成为一个单独的旅管区,临时旅部由一个炮兵军官领导。)第六十二旅旅部设在米萨马里平原上,旅部下面没有部队,旅长不久也撤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