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队当时穿着厚棉衣,他们很舒服,对自己的力量和武器也充满着信心。他们在塔格拉山脊上的坚固的工事里俯瞰着下面河岸上的不幸的印度军队在挨饿受冻,无法抵御冰天雪地和优势敌军。他们必定认为北京对他们的警告是多余的。很显然,中国没有任何理由要害怕印度发动进攻,但是它有一切理由预料到这一着。印度政府对它的意图并没有保密;中国驻新德里的大使馆无疑地象印度本国人一样仔细阅读关于要把中国部队赶走的作战行动的准备工作的新闻报道。印军在克节朗地区所作的部署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们守住桥梁是为了要过河,并企图在河的北岸建立居高临下的阵地,以便在最后发动进攻时掩护自己的部队。假如印度的目的是防御性的,他们的主要阵地就应设在他们后面的山脊上,在那上面可以组织有效的火力网阻止中国部队过河,而且他们会把桥梁炸毁,象中国部队已经炸掉过几座那样。中国情报机关看来已经听到里窝那作战行动要在十月十日开始的风声。十月八日,北京外交部召见苏联代办,告诉他印度即将发动大规模进攻。据中国方面讲,几天之后,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对中国大使说,苏联政府得到了类似的情报,而且说,如果中国受到进攻,中国进行反击是自然的事。中国方面表示:印度在准备发动进攻时使用了俄国的直升飞机和运输机,这种情况损害了中国边防部队对中苏友好的感情。 北京认为,印度十月六日的照会“终于断然关闭了谈判之门”,因为印度坚持在会晤之前,中国部队必须从塔格拉山脊撤回,而且即使进行会晤,双方的讨论也只能涉及中国部队从西段印度提出要求的领土上撤退的方式问题。几个月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最强烈、最明确地警告印度:如果印度坚持其前进政策,中国将进行报复;然而印度对中国的警告却置若罔闻,或者顶了回去,印度军队仍继续步步进逼。早在七月,中国就断定印度政府把中国未对其前进政策作出强有力的反应,当成是中国软弱可欺的表现。中国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中国尽管不断在外交上提出抗议,并调动部队,但并没有进攻西段的印度前沿哨所。于是新德里就把这种情况看成是进一步肯定了前进政策的基本前提,这也鼓励了印度政府把前进政策坚持下去。 印度不但漠视中国要它在西段停止逐步推进的一切警告,而且在六月里建立了多拉哨所,看来是把他们在西段采取过的同样战术开始运用于东段,去占据它所要求的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地区。而现在印度陆军又准备在中国部队对建立多拉哨所作出了反应的地方,向他们发动进攻。印度十月十日在僧崇的第一次进攻,被中国部队轻而易举地击退了,不过中国方面伤亡也不少。印度方面没有从这次挫败中吸取教训,而是企图在准备就绪后立即发动新的进攻,这已由尼赫鲁本人公开地加以证实;而沿克节朗河的部队仍然摆开进攻的阵势,并且还得到了增援,表明尼赫鲁的讲话并非虚张声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该怎么办呢? [ 注:除了公开发表的文件声明之外,本书作者没有其他途径获得关于中国的想法或中国是如何制订政策的材料。那些公开的文件声明以及本书前面讲到的关于中印争吵的演变,为人们作出判断提供了一个基础。下面的一节完全是作者自己的推论。 ] 中国可以坚持一贯奉行的政策,威胁使用武力以阻止印度的前进行动;如果不能奏效,就以局部性的行动作出强烈反应。毫无疑问,在西段,如果印度的哨所或巡逻队同中国部队交锋,印度部队就会被歼或是被俘;在塔格拉地区,中国的阵地很坚固,很容易得到支援,印度军队在可以预见到的情况下发动的进攻,会被挫败和击退。中国在坚守阵地顶住印度军事压力的同时,可以继续设法劝说印度,使印度认识到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是唯一的途径,并且可以设法使其他国家深信中国的立场是合理的;如果在边界上发生冲突,那是印度的行为造成的。可是,事到如今,北京有理由怀疑执行这种政策是否划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