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莫斯科在开始的时候采取的息事宁人的路线相比,不结盟世界的反应对印度所造成的损害要少些。莫斯科一度明显地倾向于中国一边。十月二十日,在中国发动进攻的几小时以后,尼赫鲁在新德里收到赫鲁晓夫的一封信,这是莫斯科的态度变化的第一个暗示,信内对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同中国边界争端的报道表示关切,并且警告说:“这是一条十分危险的道路。”(当然,印度从未隐讳它要在塔格拉山下对中国使用武力的意图。当里窝那作战行动正在准备阶段时,俄国大使曾两次见到梅农。梅农无疑地把一切都告诉了他——梅农也许希望莫斯科告诉北京,说印度是说话算数的;使中国人能认识到:在这件事上谨慎是外交的主要手段。)赫鲁晓夫在信中劝尼赫鲁接受中国关于会谈的建议。更糟糕的还在后头。十月二十四日北京重新提出脱离接触并开始会谈的建议。次日,《真理报》就赞扬中国方面这一行动是诚恳的、建设性的,为举行会谈提供了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基础。社论写道: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殖民主义者统治印度时遗留下来的问题;当时英殖民主义者多次任意涂改亚洲的地图。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从来也没有为中国所承认;它是偷偷地塞给中国和印度人民的。帝国主义集团在与这条线有关的边境冲突问题上进行投机,竭力想借此挑起一场武装冲突。帝国主义者日夜梦想使中印两个大国火拼,并破坏苏联同兄弟般的中国和友好的印度之间的友谊。 《真理报》接着说“印度国内的反动集团”正煽起冲突,并且警告说,“甚至某些思想进步的人们”在激动的时刻也可能屈从于沙文主义的影响。 《真理报》这种含蓄的批评和表示支持中国的弦外之音,给印度政府当头一棒。《印度教徒报》的政治记者写道: 过去认为俄国人最多不过是继续采取中立主义的态度。但是当《真理报》发表了一篇全力支持中国立场的社论后,所有这些希望全都落空了。……赫鲁晓夫致尼赫鲁的信和《真理报》的社论唱的完全是同一个调子。 不仅首都的官方和非官方人员,而且一部分的印度共产党人都对此感到沮丧。他们认为苏联的态度不仅是不能体贴别人,而且是伤人感情的。 俄国人为了表示他们态度的转变不仅是口头说说而已,而且通知印度驻苏使馆说:他们不能实现继续向印度提供米格式战斗机的诺言。在以后几周里,莫斯科继续喋喋不休地讲这个问题。 当时的情况是:在加勒比海的一场胆量比赛,恰巧同喜马拉雅山的危机同时发生并达到高潮。十月十四日,华盛顿开始侦察到俄国在古巴安置导弹的证据。美国政府有一周之久未动声色,在此期间内考虑如何应付这个局面,并做出决定。十月二十二日,肯尼迪总统宣布美国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抽查船只。次日,美国驻印度大使把他的一份声明交给印度政府。在俄美对抗中,对赫鲁晓夫来说,尽一切可能弥补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裂缝——或者不如说是向全世界表示双方的裂缝业已弥补——显然具有头等重要意义,因此就在中印争端中公开站在中国一边。 [ 注:当时以及后来都有人设想,中国发动进攻选择的时间是为了配合导弹危机。约瑟夫·艾尔索普在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的《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写道,“中国能够通过同古巴的重要接触,或者通过它在苏联参谋部的同情者,很容易非正式地得到消息。无论如何,难以相信这完全是巧合。”完全肯定或否定这种设想是不可能的。但我个人认为,中印边境争端的发展以及诸如克节朗河水位等地方性因素,足以说明为什么要选定十月二十日发动进攻。总而言之,更可信的是这一点,而不是什么由于中国预见到美国对在古巴安置导弹会作出那种反应,或获得了有关情报,而精确地选定了进攻的时间。 ] (中国后来说,俄国语调的暂时改变只不过是“出于权宜的考虑,讲几句表面上好听的话”。) 尼赫鲁最初对俄国的立场大失所望,但他很快就懂得了其中的奥妙。十月底,美国电视记者向他提出有关俄国态度的问题,他答道:“我猜想大概是由于古巴事态发展等原因,使得俄国人认为有必要不同中国人闹翻。”他说,导弹问题现在已“不是个障碍了”(赫鲁晓夫已于十月二十八日同意撤回导弹),他希望苏联将会回到它原先的立场——俄国也果真很快地恢复了原有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