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轮到北京放出文字烟幕,以掩盖地面上正在发生的实际情况。十月二十日,中国国防部发表了一项声明,说那天早晨七时印军不仅在克节朗河地区,而且从他们在西段的奇普恰普河和加勒万河谷的哨所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声明接着说:“我边防部队迫于自卫,也实行了坚决的回击,并且清除了印军在我国领土上设立的几个侵略据点。”这里,中国把它自己经常——而且不是没有理由地——指控印度使用的“颠倒是非”的战术接了过来。十月二十日克节朗河地区的印军并未发动进攻;印军正在增援章勒,当然这也是一种侵略行动。但是说“[他们]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在克节朗河全线和兼则马尼地区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则简直是编造。说西段的印度部队从他们孤立的小据点“发起了全面进攻”,也是无稽之谈。 中国人牺牲真理,显然是为了有利于宣传;他们把事实真相弄模糊了,反而帮了印度的忙。印度军队打算在塔格拉山脊下向中国部队发动进攻,这在当时是尽人皆知的。十月十二日尼赫鲁在机场谈话时又加以证实,这就使那些还没有风闻里窝那作战行动的关心中印关系的国家都知道了印度想干些什么。如果北京干脆说中国不愿坐待印度军队发动其大肆宣扬的进攻而先下了手,那末,新德里再叫喊“侵略”就很难再令人相信了。先发制人的理论现在已如此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按照这个理论行事而获胜的人是不会受到一般谴责的。然而事实既如上述,中国指控印度军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结果就适得其反,因为人们普遍怀疑印度是否有力量进攻中国,而且,北京自己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其自卫行动中正连续攻克印军阵地,这就马上暴露了中国的指控纯属虚构。 那个虚伪的声明说是印军于十月二十日发动进攻,而周恩来最初并没有这么说,这也许是意味深长的。他在十一月四日给尼赫鲁的信中,只提到克节朗河地区的印度军队“积极部署大规模的进攻”。这个提法是完全正确的:按照到那时为止的边境上冲突的规模来衡量,部署一个旅(四个营)的兵力发动进攻,当然可以说是大规模的。然而,周恩来十天后在给各亚非国家政府的信中,也写道:印度“发动了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中国现在采取的行动的核心是军事措施与外交措施相结合。中国的下一步外交行动选择的时机和内容上都是很巧妙的。十月二十四日,北京发表声明,扼要追溯了中印争端的过程,结束时提醒对方说,在以往的三个月内,中国政府三次建议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谈判而不附加先决条件,但是三次都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尼赫鲁还公开下令要印度军队“解放印度领土”。 [ 译者注:十月二十四日我国政府声明中的原文是“……印度政府竟然在拒绝了中国的和平建议之后,在十月十二日下令印度军队‘清除掉’中国边境上的中国军队。……” ] 声明指出不可能用武力解决边界问题,指出需要重新进行和平谈判,并为此目的提出了三项建议: (1)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双方尊重实际控制线[指一九五九年十一月时的状态];双方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 (2)如果印度政府同意这项建议,中国武装部队就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北。 (3)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该在北京或新德里再一次举行会谈。 [ 译者注:建议原文如下:(1)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前,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界上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脱离接触。(2)在印度政府同意前项建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双方协商,把边界东段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同时,在边界的中段和西段,中印双方保证不越过实际控制线,即传统习惯线。(3)中国政府认为,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该再一次举行会谈。在双方认为适当的时候,中国政府欢迎印度总理前来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便,中国总理愿意前往德里,进行会谈。(上述建议第(2)项最后还有一段:“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冲突事宜,由中印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