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过去由于担心失掉阿拉伯国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对它的支持,一直拒绝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这时新德里询问以色列,他们同意提供的武器是否可以由不挂以色列国旗的船只运载——这样印度就可以获得以色列的援助而不致于招致阿拉伯国家的不快。但是据说本·古里安的答复是,“不让挂旗,就不给武器”,结果还是用一条以色列的船满载重迫击炮运抵孟买。 当美国武器正在离新德里几英里远的地方卸下来时,印度议员们就再也不能指责政府由于坚持不结盟政策而损害本国的安全了。相反地,有些议员还举出了使英国在一九四O年以后得以支持下去继续作战的租借法案作为印度接受外援的先例。一名“独立的”议员提议,印度应向西方指出它正为民主制度打一场世界大战;他并且重复丘吉尔的名言:“给我们家伙,我们就能完成任务。”尼赫鲁坚持说,因为军火供应是“无条件的也是不附加任何要求的”,所以决不影响印度的不结盟地位。军火供应确实影响了印度外交政策的独立性,这一点他不久就看到了,英国和美国果然利用它们的军火供应——并隐约以断绝供应相威胁——迫使尼赫鲁和巴基斯坦就克什米尔问题重新举行谈判。 经过了六天辩论,共有一百六十五名议员发言,反对派议员加上几名随声附和的国大党议员,仍然对印度政府的政策提出了笼统的批评。尽管由于新德里的解释和说服工作已促成较多的国家谴责中国,[ 注:十一月七日据新德里计算,共有三十九国支持印度,即埃塞俄比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约旦、卢森堡、墨西哥、多米尼加共和国、美国、英国、玻利维亚、尼加拉瓜、法国、锡兰、塞浦路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特立尼达、西德、荷兰、瑞士、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伊朗、挪威、智利、海地、日本、希腊、利比亚、刚果(利)、乌干达、巴拿马、加拿大、菲律宾、冰岛、尼日利亚、阿根廷、意大利、马来亚。一名印度漫画作者画了一些官员一面匆忙地查看地球仪和地图,一面说:“我们最近没有听说过还有哪一个国家支持我们。”] 但是人们仍然强烈地感到印度被人家拆了台。自由党党魁问道:“我们在世界政治的各方面曾经为这么多的国家干了那末多的事”,而它们对印度却不同情、不支持,“这究竟是怎末回事”?印度对不结盟世界和亚非国家表示愤恨,感到这些国家没有报答印度过去对它们的慷慨协助;另一方面又掀起了一阵对美国和英联邦满腔热情的浪潮。《印度斯坦时报》描写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国际伙伴情谊,对其中一个成员国的安全与自由突然激发出责任感。”在要求对基本的外交政策态度作重新考虑的一片混乱声中,新德里甚至改变了它对福摩萨国民党政府的态度。一家报刊评论说:“印度应该策划对中国开辟第二个战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竭尽所能促使福摩萨实施其对华南沿海的入侵威胁。……[而]为此目的就需要与台北保持联系,尤其需要和五角大楼保持联系。”印度政府也确实同福摩萨政权进行了多次接触,次年三月国民党的一名代表来新德里同印度外交部进行了会谈。中国国民党人自然准备联合印度进行敌视北京政府的一切活动,但是他们也小心地指出,当问题涉及到边界争端时,他们自己同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分歧。十月底福摩萨政府发表了一篇正式声明说,“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单方面提出的。中华民国从未接受过这条分界线,并且强烈反对英国的这项主张。” 议员们在议会里发表的批评意见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尼赫鲁反复申述印度人特有的和平性情以及印度人对非暴力的深厚信念等老调,表示很不耐烦。所以如此,部分地是由于尼赫鲁显然是利用追怀国大党甘地主义的传统的办法,来搪塞人们对政府在军事上毫无准备状态的抨击;但是更加深刻的原因也许是议员们的态度表达了这样的感情:现在战争既已来临,对印度说来,纪念那个曾经拿起武器和日本人一道打英国的苏巴斯·钱德拉·鲍斯,比怀念甘地和他的非暴力主义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