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他接着说:   “有人说,他没有任何作战经验。这是不正确的。他有过在缅甸作战的经验。当克什米尔出了事的时候,他是我们驻华盛顿的武官,但他却请求把他派到克什米尔。我们把他派到了克什米尔,他就到了那里。我认识很多军官和其他的人——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勇气、主动性和勤奋工作方面表现都不错,但我怀疑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个人超过他的。”  不管尼赫鲁对考尔的军事经历如何看法,事实真相正如蒂迈雅将军所讲的那样:“陆军中的每一个官兵都知道,考尔是个从没有进行过实际作战的军人,在陆军中无法把这类事掩盖起来。军官们都不尊敬考尔。”驻防东北边境特区的部队听到考尔继续担任该军军长的消息后的反应,是同蒂迈雅的看法相吻合的。第四师师部的军官们从无线电广播中听到了这条新闻,根据一个当时在场的人回忆,大家公开的评论是:“他又回来了吗?让上帝保佑我们吧!”  我在十月二十六日,正好在考尔将军回去指挥部队之前,到他家里去拜会他,他当时已完全恢复健康,而且丝毫没有因克节朗河的溃败感到沮丧的样子。他向我叙述了印度部队的缺陷和弱点,并且说,他所采取的战术是一种有意的“大胆政策”。僧崇战役就是他试探中国人意图所采取的行动。他有信心能在色拉把中国人堵住,然后再把他们打退。  考尔的前途如果要得到挽救,他就必须回到第四军去。如果他在担任了生平第一次作战指挥职务之后没有几天,就以身体不适这个被认为是陈腐的借口,放弃这个职务,回到参谋局去,那么,他虽然在政界有那样强有力的靠山,也不大可能使他再得到提升。从军事上反复考虑,自然是完全不能赞成考尔重新出马。当时哈巴克希·辛格将军已深入了解当地情况,而考尔却是不熟悉情况的——他在东北边境特区的短期逗留,完全局限于塔格拉山脊这一地区,而这一地区现已为敌方控制。但如果不使考尔官复原职,那么,受到损害的就不只是考尔的个人名誉而已,考尔的失败和丢脸,势必给梅农、而且下一步也将给尼赫鲁,增加政治上的困难。政治上的以及个人的考虑都要求再给考尔一次表现的机会。十月二十九日,他恢复了第四军的指挥;哈巴克希·辛格调往第三十三军;乌姆拉欧·辛格则明升暗降,调往新德里担任一项参谋工作。  在这个时候,印度部队在东北边境特区正进行集结——但在做法上与陆军方面原来的意图大相径庭。一九五九年十月,当时由考 拉特将军指挥的东部军区,曾经建议在东北地区搞三道防御线。根据这个方案,首先要在尽量靠近麦克马洪线的地带,建立一批哨所,以监视从西藏进入东北边境特区的主要通道。这些哨所只不过起个绊脚索的作用,一旦中国部队进攻,这些哨所就向后撤。在这条前沿哨所线的后面,要建立第二层据点,这些据点要有足够的力量进行阻滞战斗,以迫使入侵者在进一步向前推进之前,必须在这里重新集结,并将自己的后勤基地向前推移。第三层是正式防线;其设想是入侵者如果进攻到这里,它的补给线就会拉得过长,因此就可以在这里击溃对方。邦迪拉将是这道防线的一个支撑点,这道防线的其他据点都不应距离平原过远,以便于能够及时得到给养和进行集结。这种设想的优点是:它可以使东北边境特区的极其恶劣的地形转而为防御服务,使中国部队背上包袱,为他们自己的狭窄并拉得过长的供应线伤脑筋,而印军的主要阵地和平原之间却有距离不长的交通线相联结。这种设想的缺点,在印度人看来,是属于政治性的。一九五九年后人们认为政府对边界防务采取了拖拉的态度,而上述防线战略就可能,而且也的确被说成是这种态度在军事上的体现。一九五九年十月底,美联社自新德里发回的一份报道,准确地反映了这个防线计划的内容及其论据,报道说,“印度陆军已经放弃了保卫在喜马拉雅山边境大片地区不被共产党中国侵入的希望……印度的军事战略将是实际上不放一枪就让出大片土地。印度人只准备在深入他们领土内部的地点进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