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DeepSeek AI的崛起與戰略意義

DeepSeek AI,一家成立於2023年的中國新創公司,已迅速在全球人工智慧領域嶄露頭角,尤其以其專注於開發具成本效益、高效能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而聞名 。2025年1月,DeepSeek憑藉其開源模型DeepSeek V3和DeepSeek R1獲得了國際廣泛關注。據報導,這些模型的能力可與OpenAI和Anthropic等西方主要公司最先進的閉源模型相媲美,而訓練成本卻僅為其一小部分 。這種對高效能和成本效益的雙重強調,加上其開源策略(DeepSeek LLM 7B、67B和DeepSeek-Coder均為開源且可自由改編),使DeepSeek成為一股顛覆性力量,挑戰了業界普遍認為「越大越好」以及只有大規模計算基礎設施才能實現卓越AI效能的假設 。DeepSeek的模型特別針對程式碼生成和中文任務等專業應用進行了優化,並包含DeepSeek-VL(多模態)、DeepSeek-Coder(軟體開發)、DeepSeek-V2/V3(MoE語言模型)和DeepSeek-R1(推理模型)等一系列專業模型 。  

DeepSeek的崛起,特別是其在成本效益和與西方模型性能上的對等,在美國引發了「史普尼克時刻」的論述,令政策制定者擔憂中國可能在AI發展上超越美國,儘管美國實施了出口管制 。DeepSeek模型以顯著較低的訓練成本和硬體需求,達到了與OpenAI和Anthropic最先進模型相媲美的性能 。這直接挑戰了美國出口管制措施的有效性,因為這些措施旨在限制中國獲取高端GPU,從而阻礙其AI進程。如果高效能可以透過更少的硬體實現,那麼硬體禁令的戰略影響就會減弱。這種「史普尼克時刻」的歷史類比,指的是蘇聯於1957年發射衛星,象徵著競爭對手在技術上取得的顯著飛躍,從而在美國內部產生了緊迫感、威脅感,並呼籲增加國內投資和戰略重新評估 。這種敘事,無論其準確性如何(例如,關於從OpenAI模型「蒸餾」的指控 ),都深刻影響著政策辯論、資源分配和戰略回應。它迫使西方國家將重點從單純的硬體限制轉向演算法創新、人才培養和替代性競爭策略。這種地緣政治框架突顯了AI作為國家實力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組成部分。這可能導致審查加劇、潛在的貿易壁壘,以及AI生態系統的分歧(例如,「自由世界」與「威I權」AI系統),其中信任和與國家價值觀的一致性變得與技術能力本身同等重要。  

DeepSeek的開源策略,對於一家中國公司而言實屬罕見,這是一項戰略工具,旨在普及AI技術並促進創新,潛在地挑戰西方專有模型的統治地位 。DeepSeek明確將其模型作為開源提供,允許自由使用和改編 。資料指出,這在同類AI公司中實屬「罕見」 ,並創造了一個「顛倒的世界,在其中一個封閉的威權社會(即中國)卻偏愛開源技術」 。這種與典型中國科技戰略的偏差,表明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戰略選擇。開源模型普及了技術,使全球開發者能夠自由使用、修改和改進這些模型。這促進了社群參與,加速了開發,並建立了更廣泛的使用者基礎 。透過免費提供高效能模型,DeepSeek可以迅速擴大其開發者生態系統和市場滲透率,繞過傳統的市場進入障礙(例如,高昂的許可費用、對專有API的有限訪問)。這種策略可以削弱OpenAI和Google等專有AI巨頭的商業模式,這些公司依賴付費牆和受控訪問 。這是一項旨在長期佔領市場份額和影響力的策略,即使直接貨幣化可能稍後才實現 。這種開源策略,雖然有利於技術傳播,但也給西方國家帶來了複雜的挑戰。它允許可能帶有固有地緣政治偏見或安全風險的模型廣泛採用 ,使其難以控制其擴散。這迫使人們重新評估如何在競爭中應對一個免費提供強大工具的競爭對手,可能導致全球AI生態系統的分裂,其中採納受到地緣政治聯盟而非純粹技術優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