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恆毅力 Grit by Angela Duckworth

恆毅力 (Grit) 是一個在當代心理學與個人成就領域中備受關注的概念,由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 (Angela Duckworth) 提出。它被定義為「對目標一致性的興趣熱情」(Passion for Long-Term Goals)與「努力投入的毅力」(Perseverance of Effort)的結合體,強調個體在追求長期目標時所展現的熱情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即使面對失敗和困境也能持續努力。達克沃斯博士的個人經歷也印證了恆毅力的重要性,她從小不被父親視為「天才」,卻透過對工作的熱愛和不懈的努力,最終獲得了麥克阿瑟獎,並透過科學研究證明了恆毅力是可培養而非固定不變的特質。

一、 恆毅力的定義與核心要素

恆毅力並非智力或天賦的同義詞,而是成功的重要預測因子,甚至比智力更為關鍵。它包含兩個核心要素:

  1. 熱情 (Passion)
  1. 毅力 (Perseverance)

二、 恆毅力與成就的關聯

達克沃斯博士的研究,特別是在美國西點軍校的調查,強烈支持了恆毅力與成就之間的高度相關性:

三、 恆毅力的可培養性

恆毅力不是天生的特質,而是可以透過後天養成與練習的:

  1. 從內而外培養
  1. 從外而內培養 (環境與文化)

四、 恆毅力的批判與細微差異

儘管恆毅力概念廣受歡迎,但也存在一些批判和需要釐清的細節:

  1. 與「盡責性」的區別:恆毅力與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概念相似,高度相關 (r=0.77),但並不完全相同。恆毅力更側重於「長期一致的興趣以及對興趣的表現上」,而盡責性則更關乎專注、警覺和注重細節。(軍校生恆毅力概念建構與量表發展研究, 你們對《恆毅力》這本書有什麼想法? - Reddit)
  2. 非普適性,領域特定性:有研究表明,達克沃斯原先提出的恆毅力二階雙因子模型(熱情與毅力)可能不完全適用於非西方文化背景,例如中國軍校生的研究顯示,他們的恆毅力概念包含「目標認同、人際支持、自我效能、成長思維和正向因應」五個子概念,且「毅力可能先於熱情產生」。這意味著恆毅力可能是一種「特定領域限定」的特質,而非普適的人格特質。(軍校生恆毅力概念建構與量表發展研究)
  3. ADHD患者的考量:有批評指出,過度強調恆毅力可能會掩蓋某些群體(如ADHD患者)面臨的真實挑戰,因為這可能將他們的注意力缺陷內化為性格缺陷,導致缺乏策略,無法有效從錯誤中學習。對於這些群體,僅僅說一切都靠「堅毅」可能具有誤導性。(對最近流行的「毅力」概念,一個有趣的批判。 - Reddit)
  4. 避免職業倦怠:持續不斷地訓練恆毅力可能會導致「職業倦怠」,其特徵是「脫力、憂鬱、憤世嫉俗」。因此,主動休息是巔峰表現者最難學習的一種恆毅力,但卻是保護內在驅動力的必要投資,包括充足睡眠、身體修復活動和完全歸零的假期。(造就「超人」的六種恆毅力)
  5. 不應誇大單一特質:恆毅力固然重要,但它並非成功的唯一或最重要的特質。達克沃斯本人也強調「性格是多元的」,除了恆毅力(內在性格,如自制力)之外,還有助於人際關係的「人際性格」(如感恩、社交智慧)和促進開放學習的「智力性格」(如好奇心、熱情)。在評價他人時,道德品質(如誠實、正直)甚至比勤奮更受重視。(GRIT Audiobook Free)

五、 培養恆毅力的具體實踐與建議

結論

總而言之,恆毅力是成功的關鍵,它超越了天賦和智力,強調個體對長期目標的熱情和堅持。它不是一種固定的特質,而是可以透過有意識的努力、刻意練習、明確目標、培養希望以及透過外部環境和支持系統來培養和增強。然而,我們也應避免將恆毅力簡化為唯一成功要素,並認識到其在不同文化和個體差異中的細微變化,同時警惕因過度追求而導致的倦怠。培養恆毅力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的自我覺察、適應和積極應對,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