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情緒敏捷度:駕馭內在世界以蓬勃發展

情緒敏捷度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技能,由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家蘇珊·戴維博士推廣。它被定義為「以開放的心態處理你的想法、感受和經驗,並以符合你的價值觀和目標的方式駕馭它們的能力」。這項技能讓個人能夠以好奇心、同情心和勇氣面對和接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抑、避免或被情緒所困擾。情緒敏捷度不僅僅是情緒智力或自我意識,它還將價值觀和習慣改變的科學結合起來,以實現持續的積極變化。

情緒敏捷度的核心概念

情緒敏捷度被明確對比於「情緒僵化」。情緒僵化是指個人「習慣性地壓抑或反思情緒,這會導致更多的痛苦,並將他們從生活中最有意義的部分中拉開」。這會導致被情緒所「勾住」,將想法視為事實,並依據這些想法行事,即使它們與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不符。

戴維博士強調,情緒並非好壞之分;它們是「我們關心事物的預兆」)。即使是憤怒、悲傷或焦慮等「負面」情緒也提供有價值的數據,指示一個人的需求和價值觀。例如,感到無聊可能預示著一個人渴望成長和學習;孤獨可能預示著對連結和親密的渴望;而內疚則可能揭示一個人對某件事的重視。

情緒敏捷度的四大步驟

蘇珊·戴維博士在她的著作《情緒敏捷度:擺脫困境、擁抱變化,並在工作和生活中茁壯成長》中概述了實現情緒敏捷度的四個步驟:

  1. 出現(Showing Up):這涉及以好奇心和同情心認識並面對一個人的所有情緒、想法和故事,不帶判斷。這與壓抑或沉溺於情緒相對立。戴維解釋說,「接受是改變的先決條件」。當一個人允許自己感受而不加評判時,就能開啟積極變化的道路。一個關鍵的見解是:「情緒本身就包含禮物。它們常常令人不適,但它們常常預示著我們所關心的事物、我們的需求和我們的價值觀。」
  2. 抽離(Stepping Out):這個步驟強調為情緒和想法貼上準確的標籤,並與它們保持距離,將它們視為數據而非指令。戴維建議說,「我注意到我感到悲傷」或「我感到悲傷」,而不是說「我悲傷」,這樣可以將情緒視為當下的體驗,而不是一個人的全部身份。這種客觀的視角有助於「解除勾住」(unhook)情緒,從而對一個人的行為和決策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3. 遵循你的「為何」(Walking Your Why):這一步的核心是確定並依據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生活。情緒可以成為引導一個人認識其價值觀和需求的指南。例如,孤獨感表明一個人重視連結。當行動與價值觀保持一致時,個人會體驗到更大的意義和滿足感。戴維說:「當我們與我們的『為何』之心跳、我們的價值觀之心跳聯繫得更緊密時,它會讓我們在一個非常複雜的世界中保持腳踏實地。」
  4. 繼續前進(Moving On):最後一步是根據一個人的價值觀採取行動,即使是做出小的、有意義的習慣改變。這些「微小調整」(tiny tweaks)可以是將新習慣附加到現有習慣上,並鼓勵對不舒服的情緒做出有意識的回應。例如,為了重視連結,即使感覺很忙,早上給伴侶一個親密的擁抱也可以是朝著情緒敏捷度邁出的一小步。戴維指出:「當我們對所有情緒都敞開心扉時,我們開始認識到我們可以一手帶著恐懼,一手帶著勇氣,並且兩者可以同時存在,並被允許同時存在。」

情緒敏捷度的重要性和好處

情緒敏捷度對個人福祉和領導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職場中,情緒敏捷的領導者能夠「在壓力情況下保持冷靜」、「主動應對困難人物和/或情況」以及「以積極的方式表達複雜情緒」。他們透過積極傾聽、願意討論自己的感受(以專業和適當的方式)以及花時間反思自己的情緒來樹立榜樣。

克服障礙與實際應用

雖然情緒敏捷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學會的,但它可以透過練習來培養。常見的障礙包括「毒性正向」(toxic positivity),即透過強制樂觀來壓抑負面情緒,以及被過去的故事和根深蒂固的信仰所「勾住」。

總之,情緒敏捷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能讓個人完整地感受自己的情緒,但又不會被它們所控制。它提供了一個框架,讓個人能夠有意識地選擇他們的反應,與他們的價值觀保持一致,並在複雜而不確定的世界中培養成長和蓬勃發展的能力。正如維克多·弗蘭克爾所說:「在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在那空間裡,有我們選擇回應的力量。在我們的回應中,蘊含著我們的成長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