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人際關係中的溝通模式,尤其在華人社會中,由於傳統文化和教養方式的影響,這種模式更為常見。周慕姿心理師在其暢銷書《情緒勒索》中深入探討了這一現象,並指出情緒勒索並非單純的「加害」與「受害」關係,而是雙方心理狀態和互動模式的體現,其核心往往源於深層的不安全感和對愛的匱乏。擺脫情緒勒索的關鍵在於自我覺察、提升自我價值、建立情緒界線,並學習以更健康的方式溝通。

一、情緒勒索的定義、成因與常見誤解

1. 情緒勒索的定義與核心要素

情緒勒索是指「透過引發負面情緒,迫使他人滿足自己需求」的手段,常見於伴侶、親子、職場和朋友關係中。其核心動機往往不是惡意,而是勒索者內心的不安全感、焦慮和對愛的匱乏。 周慕姿指出,情緒勒索有幾個重要特點:

2. 情緒勒索的心理操控手法

情緒勒索者常用的心理操控手法包括:

3. 情緒勒索的循環過程(SOS模型)

情緒勒索是一個動態的循環過程,通常包含六個階段:

  1. 要求(Demand):勒索者提出要求。
  2. 抵抗(Resistance):被勒索者感到不適並試圖抵抗,但可能表達不清。
  3. 壓力(Pressure):勒索者感受抵抗後施加壓力。
  4. 威脅(Threat):勒索者進一步威脅,加大力度。
  5. 順從(Compliance):被勒索者因恐懼或義務感而順從。
  6. 舊事重演(Repetition):這種模式因此得到強化,在未來重複發生。

4. 情緒勒索的常見誤解

二、被情緒勒索者的心理狀態與困境

1. 過度在意他人感受與「好人」情結

被勒索者常常「過度在意他人的感受」,因而忽略自己的需求。他們渴望「想當個好人」,透過討好他人來獲得自我價值和肯定,這種「服務精神特別高」的特質,使他們更容易陷入情緒勒索的循環。

2. 缺乏自我價值與自我懷疑

習慣被情緒勒索的人通常「缺乏自我價值」,不肯定自己本身,需要透過他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導致他們容易自我懷疑,在面對批評或負面評價時極易動搖。

3. 習慣性罪惡感與承擔不必要責任

被勒索者常因「習慣性罪惡感」而承擔與自己無關的責任,例如認為他人的負面情緒是自己造成的,進而透過滿足對方來補償。這種罪惡感「被訓練得太堅固了,包含像孝道文化啦,或者是很多傳統文化的包袱」。

4. 恐懼失去愛與關係斷裂

被勒索者最大的恐懼之一是「如果我不滿足你要求的事情,你會不會就不愛我了」。這種對關係斷裂的深層恐懼,使他們寧願犧牲自我來維繫關係。然而,這種愛是基於恐懼而非真正的意願,長期下來會讓人感到窒息和不快樂。

5. 壓抑真實感受與合理化對方行為

被勒索者為了應對情緒勒索,可能會習慣性地「隔離」自己的真實感受,導致「懷疑自己不敢聽自己的感覺」。他們也常會「合理化對方」的行為,例如「他(勒索者)是為我好啦」或「他除了怎樣怎樣之外,他其實其他地方也不錯啦」。

三、擺脫情緒勒索的策略與方法

擺脫情緒勒索並非易事,它牽涉到雙方深層的心理狀態和長期形成的相處模式。然而,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現況,即使無法完全解決問題,也能改善關係。

1. 內在想法的調整

2. 外在行動的實踐(SOS三大原則)

周慕姿提出了「停、看、應」的SOS三大原則,幫助被勒索者應對情緒勒索:

3. 親子關係中的特殊考量

親子之間的情緒勒索尤其難以擺脫,因為「血濃於水」的連結和傳統孝道觀念根深蒂固。父母常以「我是為了你好」作為勒索的藉口,或進行比較。 應對策略包括:

4. 職場合作中的應用

在職場上,情緒勒索也常發生,例如同事以交情要求額外幫助,或主管利用職權施壓。應對方式可借鑒上述原則:

四、結論

情緒勒索是一個普遍存在且對關係健康有深遠影響的問題。它不僅是個人困擾,更是一種「結構性、文化性的困難」。擺脫情緒勒索的核心在於自我成長,提升內在力量:

如同周慕姿所言:「我願意為你,是因為我愛你,而不是因為我怕你。」當我們能以愛而非恐懼為基礎來建立關係,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並將負面循環轉化為正向互動,最終實現更自主、自尊和滿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