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預測:預測的藝術與科學》
作者: 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E. Tetlock)和丹·加德納(Dan Gardner)
一、核心論點:預測是一種可培養的技能,而非天賦
《超級預測》的核心主張是,準確預測未來並非神秘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透過特定方法和思維模式培養的技能。作者的廣泛研究,特別是政府資助的「良善判斷計畫」(Good Judgment Project, GJP),證明了普通人只要應用科學方法,就能顯著提高預測準確性,甚至超越專業專家和情報分析人員。
「我們都是預測者。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從換工作到買房子,都基於我們對未來的期望。」
二、迷思與現實:專家與「飛鏢黑猩猩」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依賴專家進行預測,認為他們擁有特殊知識。然而,泰特洛克早期的研究(「專家政治判斷」實驗)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平均而言,專家的預測能力,與一個隨機丟飛鏢的黑猩猩一樣準確。」 這句話雖然諷刺,卻有力地指出,大多數專家的預測並未優於隨機。這並非指所有預測都無用,而是強調了許多專家缺乏對其預測準確性的追蹤和學習機制。
「準確性很少被提及…他們唯一不可否認的天賦是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的能力,這就足夠了。」
三、超級預測者的崛起:「良善判斷計畫」的發現
為深入探討哪些人能做出更好的預測,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畫局(IARPA)資助了「良善判斷計畫」(GJP)。該計畫招募了數千名志願者,對數百個地緣政治事件進行預測。結果顯示,一小群被稱為「超級預測者」的個體,其表現持續優於普通預測者,甚至「比掌握機密資訊的情報分析人員準確 30% 以上」。
「善斷計畫」第一年的 2800 名參加者中,只有 58 名超級預測者。他們的平均 Brier 分值是 0.25,比普通預測者的準確率高出 60%。不僅如此,他們還看得更遠。普通預測者對未來 100 天的事所作預測達到的準確率,超級預測者在相同的準確率上可以看到 300 天。(誰是超級預測者? | 端傳媒Initium Media)
這些超級預測者並非擁有超凡智力或內部消息,他們的平均智商約在 110 到 115 之間,屬於中上水平但並不罕見。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獨特的「思維方式」。
四、超級預測者的思維方式與特徵
泰特洛克將專家的思維模式分為兩類:
研究表明,狐狸型預測者表現優於刺蝟型。超級預測者普遍展現出以下特徵和技巧:
五、對抗認知偏差
超級預測者是認知偏差的「專家」,他們會主動設計方式來減輕這些偏差的影響:
六、領導者與預測
領導者常被期待自信和果斷,這似乎與超級預測者的謙遜和靈活相悖。然而,書中提出,領導者可以學習「任務式指揮」(Auftragstaktik)原則,即在戰略上保持連貫性,同時下放決策權,鼓勵下屬在不確定環境中批判性思考並採取行動。領導者應「歡迎批評:當你想要提出反對意見時,禮貌是沒用的。」 真正的領導力在於在決斷與謙遜之間取得平衡,並激勵團隊成員成為優秀的預測者。
七、局限性與未來展望
泰特洛克承認預測的局限性,特別是針對「黑天鵝事件」(高度不可預測且影響深遠的事件),但他與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黑天鵝」理論持有不同觀點。泰特洛克認為,雖然無法預測所有事件,但訓練有素的預測仍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短期和邊界清晰的問題上。
「如果你用書中概述的框架,你不會得到完美的結果,但你會得到一個框架來追蹤你的預測。」
《超級預測》呼籲一種「基於證據的預測」革命,強調透明度、嚴格測試和從模糊表述轉向可量化、可評分的預測。這種方法不僅能提高個人和組織的決策品質,也能協助社會更有效地應對複雜多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