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作者: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紐約時報》得獎記者。

主要主題與核心概念

1. 習慣迴路:習慣如何運作? (The Habit Loop)

  1. 三步驟迴路:提示 (Cue): 觸發大腦進入自動模式的信號,可以是視覺、聽覺、地點、時間、情緒狀態、或前一個動作。
  2. 慣性行為 (Routine): 實際執行的一系列行為,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
  3. 獎勵 (Reward): 慣性行為帶來的滿足感或好處,幫助大腦判斷這個迴路是否值得記住。

2. 個人習慣的改變與建立

  1. 建立新習慣的步驟(實踐指南):找出慣性行為: 明確想要改變或建立的具體行為。
  2. 做實驗找出獎勵: 嘗試不同的替代獎勵,並記錄活動後的三個想法及15分鐘後的渴望感,以隔離真正驅動行為的渴望。
  3. 篩選提示: 識別觸發習慣的五大類提示(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其他人、緊接在前的行動)。
  4. 制定計畫: 根據找出的提示和渴望的獎勵,設計一個新的慣性行為,並刻意執行,直到其自動化。

3. 組織習慣與成功轉型

4. 社會習慣與社會運動

  1. 友誼的強連結: 運動最初由親近朋友間的關係引發,人們因情感和忠誠而參與。
  1. 社群的弱連結: 運動透過熟人、朋友的朋友等弱連結擴大,形成社會壓力,促使更多人參與。
  1. 領導人創造的新習慣與身份認同: 運動領導者提供新的行為模式和信仰體系,賦予參與者新的自我認同和使命感,使運動自我延續。

5. 自由意志與習慣的道德責任

重點事實與引言

結論與行動呼籲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揭示了習慣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並提供了一套基於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框架來理解和改變習慣。從個人的生活選擇到大型組織的運作,再到社會運動的興起,習慣無處不在,且具有強大的塑造力。

理解習慣迴路(提示、慣性行為、獎勵)是改變的第一步。透過刻意實驗以找出真實的渴望和提示,並有意識地選擇新的慣性行為來替代舊的,我們就能重塑習慣。此外,培養核心習慣、強化意志力、利用危機轉機,並在社群中尋求支持,都能有效促進個人和組織的轉型。

最終,這本書傳達了一個深刻的信息:我們擁有改變自身和周遭世界的自由與責任。透過有意識地投入到習慣的重塑中,我們不僅能克服不良習慣,更能創造更健康、更高效、更充實的生活。

「改變可能不會馬上發生,而且有的時候並不容易,但只要投入時間與心力,幾乎所有的習慣都可以重新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