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檢測不足,是國內外許多專家一直提醒、如今也成台灣疫戰失守主因,建設性而言,如何跑在病毒傳播「前」阻斷?

截至5/14,國內病例累計1290例,但短短十一天到了5/24,已新增為4917例,爆增大約3600例,是過去一年半的三倍。台大公衛學系暨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前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接受《觀點會客室》訪問時指出:首先,流行病學原理對於病毒傳播是「幾何指數成長,例如2變4、4變8、8變16、看底數是幾」,他嘆口氣說,人類往往誤會病毒只會線性傳染,1變2變3,這種認知是追不上傳染的;再來,一年多來幾乎所有國家都經歷過社區傳染狀態,「當感染來源無法確認,國際上共識的科學抗疫法,就是不斷擴大檢測」;接著,就涉及大量篩檢工具,最有效的是抗原檢測,「因為若用抗原能檢測出來,代表病毒量高、也就是傳染性高」,這即是國內最常說的「快篩」,「這時要去阻斷傳染,堵住別往下傳」。



但是,抗原快篩有一小部分偽陰/陽的情況,而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每日都百人以上確診後,直接以快篩取代PCR作確診工具,該如何看?詹長權說,這是現在能量可及、而所能使用的最好方法。不過,連只要十多分鐘的快篩,在雙北,民眾反應都要等上「幾天」才抽得到號碼牌,這是被病毒甩在後面追!詹長權指出,其實,就算是比快篩更精準的PCR量能,以國際現況而言,往往隨著疫情而提升,從每日幾千起、到現在大都可以做到每日十萬以上。



小普篩是面對風險群的合適方法?例如彰化葡萄媽媽群聚感染,台中朝陽夜唱團也有同樣情況,而地方政府不約而同,將同時同場域的一千多位進行篩檢, 對此,詹長權肯定這種作法,他舉例,「葡萄媽媽家族成員確診數達十位數,那麼下一群就可能就是百位數」!因此,要有方向性擴大篩檢,才能堵住繼續傳染可能性。

「校正回歸」會不會延遲匡列?如何評估「企業想自行快篩」聲浪?另外,美國CDC公佈新冠也藉空氣傳播後,收治輕症與無症確診者的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中央空調」會成防疫破口嗎?

更多內容,歡迎收聽!

※來賓─詹長權 ( 台大公衛學系暨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前台大公衛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