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討論 / Contributors
陳查令,黃瀞皓
討論摘要 / Summary
2. 思考著:上帝的變化、以色列人的變化以及摩西的變化。處於後殖民的狀態下,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他們的認同又是如何?充滿不確定性。
7. 「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的母性上帝形象,讓以色列人也認識不同性別面向,而非一元(陽性)的建構。
10. 埃及是否以不公義的手段對待以色列人?面對結構性壓迫,受壓迫的人如何建構一個能聆聽苦情,並在當中帶來一股超越的力量?
11. George Floyd 喪失生命,讓African American挺身而出,爭取結構性的改變;也有許多人要求把英國的黑奴商人銅像移除。
12. 蔣中正與中國國民黨政府對台灣的殖民,以及白色恐怖統治與戒嚴,一直到今天,許多受難者的家屬都無法得到平反。「轉型正義」的工作仍在進行與努力,讓這些教訓得以被記住,真象可以大白。
14. 十誡的第二與三誡,立約的過程,一方面是要與過去的記憶與歷史,做一個切割的呈現。以色列人的「轉型正義」的過程,相當激烈。
15. 出埃及的故事,背後可能是農民的抗暴運動,反抗埃及帝國的統治,在四處發起反抗運動,並希望成為一個群體,讓大家可以有一個共有的身份認同。
18. 「走出埃及」針對 同志 LGBTQ 矯治組織,對同志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面對這些過去,同志基督徒如何面要展開的未來,並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身份認同的建立過程並不容易,你的基督徒身份是如何形塑的呢?
2. 耶和華上帝可以成為許多人的上帝,還是只有特定族群才是被揀選的?
延伸資料 / Further reading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2020年6月14日經課集內容,錄音時間:2020年6月10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