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參與討論 /Contributors 

陳查令 / 阮以杰

討論摘要 / Summary

1. 經文中所陳述各種「標準」與要求,在現在的社會處境裡,難以接受。是因為當時的教會所面對的處境十分不同?

2. 以賽亞書53 「受苦僕人」,是否也需要考量前後文及脈絡,才能套入閱讀。

4. 基督宗教以此經文支持奴隸制度,並要求受苦的人禁聲「學習基督」忍受苦難。現在已難以被接受。

5. 造成人苦難的系統性壓迫,是現代社會與基督徒讀經與實踐時需要納入考量。

6. 「為義受迫」的解讀,需要仔細思考「是為了什麼義,是誰的義」。

7. 許多基督徒認為不平等對待同性戀而受到法律制裁,是「為義受迫」,然而,許多人認為這是相當愚昧以及脫節的行為。

8. 要求弱勢者順服權威,是非常不恰當的。

9. 「受壓迫者教學習」所提醒我們的:透過對話,對自己以及世界有更深刻的覺察,而不會親易地成為壓迫者。

10. 正視:基督徒也會錯而用了信仰的語言,壓迫了弱勢的人。

11. 價值的框架,影響了人理解經文,以及信仰團體的規範。正視受苦,才能開啟通往基督的大門。

12. 努力講述自己的故事,重新與不同的群體連結,才能醫治因偏見所造成對不同族裔的害傷。

思考與討論 / Discussion questions

1. 信仰團體的「規條」是反應怎麼樣的處境?信仰團體和社會/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否反應在經文裡?

2. 基督受苦的形象,是帶給你安慰與盼望?還是,將壓迫合理化?

3. 我們如何面對制度性的不公義/不平等,以及信仰的回應?

延伸資料 / Further reading

Pedagogy Of Hope: Reliving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2004) Author: Paulo Freire

關於本集節目 / About this episode

2020年5月3日經課集內容,錄音時間:2020年4月30日。本集使用的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