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經濟放緩,加上擔心供應過剩,半導體廠商對投資抱持謹慎態度,全球十家頂級晶元製造商在2023財年的投資,預計同比下降16%,至1,220億美元。 這是2019財年以來的首次投資下降,也是過去10年來的最大降幅。 各大製造商用於存儲晶元的投資平均將下降44%,處理器投資將下降14%。 今年至少有六家公司減少投資,包括:英特爾、格羅方德、美光科技、臺灣台積電、韓國SK海力士,以及共同營運合資工廠的美國威騰電子和日本鎧俠。
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過去幾年美中在技術問題上的緊張關係,促使各國斥資擴大產能,如今某些產品可能供過於求。 截至6月底,披露數據的九家公司庫存同比增長了10%,達到889億美元。
由於擔憂庫存過剩,美光計劃在截至2024年8月的一年內,將產能減少30%,資本投資減少40%。 SK海力士將把今年的減產幅度再擴大5%至10%,並把今年的投資額減少一半以上。 此外,近年來,中國一直是個人電腦的主要消費市場之一。 中國經濟低迷也是一大因素。
目前,半導體價格持續低迷。 受大流行病的影響,存儲晶元一度需求旺盛,但自去年夏天以來一直供應過剩。 近年來,各國建廠熱潮也導致了工程師缺乏,影響了新廠的投產時間。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預計,到2030年,該行業的半導體工程師、技術人員和計算機科學家缺口將達到6.7萬人。 儘管存在這些因素,但市場認為,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半導體需求仍將持續增長。
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半導體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比2021年的約6,000億美元增長約70%。 電動車和人工智慧(AI)對晶元的需求激增,是推動市場發展的動力。
汽車目前僅佔全球半導體需求的10%。 但隨著電動車的普及,半導體的使用量將急劇增加。
預計到2025年,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到830億美元,比2022年增長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