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我們常常發現有肥胖問題的父母通常也會有肥胖的子女,以前都認為這種現象與遺傳基因有關,或是一家人比較容易有相似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但是最近在國際醫學期刊《細胞》發表的研究發現,有不良飲食習慣的父母在不改變DNA等遺傳基因的情況下,仍然會把這些生活習慣透過遺傳機制傳給兒孫輩,甚至影響更多代的後代。
換言之,父母如果吃得過多或不健康,就算目前尚無肥胖問題,但將來會把不良飲食習慣遺傳給子女,讓他們更容易出現肥胖的問題。 由索克研究所近期發表在《細胞》期刊上的論文可能會衝擊一般人對後天生活習慣與遺傳關聯的認知,研究人員在小白鼠實驗中發現,哺乳動物後天形成的一些特徵竟然可以在不改變DNA的情況下遺傳給自己的兒輩孫輩,甚至往後更多代。
在最早的時候,遺傳學研究發現了基因與DNA,認為遺傳基因決定生物特徵,基因在短期內不會因環境而有改變。
但是到了1980年代出現一門被稱為表觀遺傳學的新學科,它的理論認為不改變遺傳物質也能把生物體的一部份特性遺傳給後代。
表觀遺傳改變可以導致特定基因的激活,讓研究對象的基因組功能改變,但不改變DNA序列。
相關研究發現,一些表觀遺傳系統對細胞記憶能力有重要影響,當它在遺傳過程產生作用時,甚至會影響演化。
如果應用在人類身上,這種能跨越多代的表觀遺傳現象也在人類中存在。
一項針對1944-1945年荷蘭發生饑荒時懷孕婦女的後代所做的調查顯示,受饑荒影響孕婦的後代更有可能肥胖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甚至這些饑荒倖存者的孫子孫女們出現體重過重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得多。
因此,為了自己與後代的健康,應該更謹慎對待接觸到的化學藥品與攝取食物的方式,對於尚未生育但打算生育的年輕人,更該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讓更多遺傳上的優良特徵一代代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