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起床時間會變得比較早,往往時間一到就睡不著了。 不少年長者甚至在清晨四五點就睡醒了。
對此,有專家做了詳細的說明。 除了基因的影響之外,人們何時上床睡覺和起床也與自然的老化過程有關。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表示,在老化的過程中,人體內外大多數事情都會發生改變,它們彼此之間都有關連。
就像生理和心理的很多方面一樣,大腦的反應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比較遲鈍。 在這種情況下,大腦可能不會感受到或回應有關時間的輸入,其中包括陽光、日落、三餐和有助於標示當前時間的體能活動。
這些有關時間的線索能幫助大腦感受到,目前是在24小時晝夜節律中的哪個地方。 對於年輕人而言,晚餐時間可能會讓他們瞭解,幾個小時之後應該睡覺了,但對於年長者來說,這種關連可能不會發生。
此外,眼中所見光線的多寡也會影響大腦所受光線刺激的強弱,這在生理時鐘的設定和運作上扮演重要角色。 年長者如果有白內障的話,他們的眼睛在夜晚所看到的光線不會太多,這會讓大腦以為日落時間比實際上來得早。
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眼疾,它會引發視力模糊等問題。 80歲以上的美國人有超過一半罹患白內障。 在眼中所見光線減少的情況下,這些罹患白內障年長者的身體會比較早開始分泌褪黑激素。
也就是能説明睡眠的荷爾蒙。 對於比較年輕的人而言,褪黑激素在日落之後才會開始分泌。 有這種情況的年長者如果想晚點睡覺,可以在晚上藉由iPad等電子產品閱讀或明亮的螢幕上看電視。
這些裝置發出的藍光可以告訴大腦,現在還沒日落,褪黑激素可以晚一點再分泌。 最後,應該避免在睡覺前飲酒,因為這會降低睡眠的品質。 而適當的運動則能增進睡眠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