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根據美國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的資料,接種新冠疫苗后導致的心肌炎,比以往30年所有疫苗導致心肌炎多出223倍;並且接種第2劑后更容易發生心肌炎。 研究還發現,疫苗不良事件類型超過11,000 種。 研究指出,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組織發炎,引起組織壞死,出現胸痛、心臟衰竭甚至猝死。 心肌炎是年輕人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也是兒童和年輕人心源性猝死的第三大原因。
大多數心肌炎病例是在青壯年中發現的,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 截至2023年8月11日,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中,由新冠病毒疫苗導致的心肌炎報告有3,078例,僅2021年一年就有2,414例。 相比起2021年以前的數據,新冠疫苗問世后第一年的針后心肌炎報告數量增加了2500%。 相比起歷年的平均水準,在新冠疫苗問世后,疫苗引發心肌炎數量劇增223倍。 研究還發現,在15歲的男性中,第2劑的心肌炎報告比第1劑增加5倍,而且在不考慮年齡的情況下,普遍打第二針后更容易得心肌炎。
研究人員認為,打疫苗對心臟的損害可能會隨著劑量增加變得嚴重,也就是說,在打第一針后,心肌已經受損,但沒有表現出癥狀,而在第二針后才出現癥狀。 在所有報告的心肌炎病例當中,70%是在打針后7天內提交的,43%在48小時內提交的。 接種第二針后,77%的報告在7天內提交,48%在48小時內提交。 研究人員指出,接種新冠疫苗與誘發心肌炎密切相關,尤其對於兒童和青壯年,患者需要住院,甚至會導致死亡。 研究人員建議,應進一步研究新冠疫苗導致心肌炎的機制,從而有效緩解這種嚴重副作用,確保安全接種疫苗。
多項研究顯示,接種新冠疫苗后,還會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缺血性中風、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症、血管炎、垂體中風等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