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總結:今集《是但啦》KC又呻白聲沙過阿燦,原來錄音錄到喉嚨乾涸,真係少啲精力都唔掂!啤呀姐就開心Share新入手Casio電子錶,貪佢夠輕又有Always-On,仲話Apple Watch太重口味!講到科技嘢,Linus Tech Tips評iMac,竟然讚白色邊框夠專注,下巴設計一流?KC聽到O晒嘴!兩位主持又深入探討YouTuber嘅「專業」剪片,寸爆好多所謂Pro User其實只係識啲基本操作。懷舊Mode啟動,由小豬嘜《Babe》講到《鐵達尼號》年年重播,再數埋《Sex and the City》冇咗Samantha點收科!KC仲自爆聽緊金庸廣播劇,啤呀姐就話生日要買AirPods,仲話Apple教育價原來香港管得嚴過澳洲!
==支我地嘅各個連結:https://linktr.ee/whateverrrpodcast
開場與錄音狀況
- KC開場時聲音沙啞,表示是錄音到第四天,聲音已經有些疲態 。
- 主持人討論長時間說話對聲帶的影響,即使懂得用聲,連續說話多天喉嚨也會沙啞和疲累 。
- 啤呀姐提及以前教書雖然也整天說話,但中間有停頓和喝水,與連續錄製Podcast一小時不同 。
- 主持人佩服不用麥克風上課的老師,認為那樣對聲帶很傷 。
- 主持人認為做電台DJ或主持節目,與人聊天和自己一人說話對聲音的勞損程度不同,後者更辛苦 。
- 主持人偏好有線麥克風,因為無線麥克風暫時不夠可靠,而且會忘記充電 。
啤呀姐的新手錶
- 啤呀姐收到新買的Casio電子錶,覺得比想像中好看,錶面大小適中,比Apple Watch錶面小一點 。
- 優點是Always-On (常亮顯示) 和輕便 。
- 缺點是傳統電子錶的通病,斜看時錶面顏色會變淡,甚至看到其他數字的殘影 。
- 啤呀姐認為以其價錢來說,這些小問題可以接受 。
- KC認為Apple Watch雖然重一點,但當作飾物使用尚可接受 。
- 啤呀姐習慣戴輕便的手錶,之前試戴Fitbit也嫌重 。
- 新買的Casio是膠錶帶,但質料不錯,像Apple原裝膠錶帶一樣屬於「漂亮的膠」 。
- 主持人討論產品質感的重要性,無論是塑膠還是金屬,造工細緻度都會影響觀感和手感 。
- KC認為Apple原裝膠錶帶雖然貴,但耐用度和舒適度較好,不易變形變色 。
- 主持人認為大公司的品質監控會較好,造工和細節處理(如邊位打磨)會更到位 。
科技評論與YouTuber生態
- Linus Tech Tips 評論 iMac
- KC提及Linus Tech Tips終於出了iMac (M1, 2021) 的評論 。
- Linus最初覺得彩色下巴和白色邊框不好看,但實物上手後覺得有趣,白色邊框有助專注,令螢幕更突出 。
- Linus讚揚iMac螢幕質素高(Retina Display),喇叭音質好,Type-C接口夠用,Touch ID鍵盤好用 。
- 儘管如此,Linus表示雖然iMac完美,但他仍然很難推薦別人購買,他更偏愛Mac mini 。
- KC質疑這個邏輯,認為iMac作為消費級產品,甚至對一般YouTuber的剪輯工作都非常適合 。
- 對YouTuber「專業」的看法
- KC認為很多YouTuber聲稱的「專業剪片」其實只是很基本的操作,例如只用一兩個軌道,簡單的剪接和轉場 。
- KC覺得M1 iMac的性能足以應付YouTube vlog或產品評測影片的製作 。
- KC認為真正的專業製作,如電影或大型電視製作,涉及多機位、多音軌處理(如Atmos),對機器性能要求遠高於一般YouTube影片製作 。
- KC指出,YouTuber測試M1性能時,常使用Blender等跑分軟件,但他更關心在After Effects等多圖層、實時生成特效的項目中的實際表現 。
- KC認為工具的進步讓事情變得方便,但有時限制反而能激發更多創作力 。
- 關於Linus Tech Tips頻道
- KC認為Linus Tech Tips的頻道內容,有些比較技術性的(如PC DIY、Linux notebook開箱)會更有趣 。
- KC覺得Linus本人是個娛樂家,其影片娛樂性高,頻道亦經營成功,擁有多個子頻道 。
- 主持人認為YouTuber行業值得尊重,製作影片亦非常辛苦,需要兼顧寫稿、演繹等多方面 。
- 專業用戶與Mac Pro
- KC提到YouTuber Matti Haapoja使用Mac Pro (192GB RAM) 進行影片製作,其頻道影片的剪輯、音效設計等都非常認真和多層次 。
- Matti Haapoja夫婦製作旅遊Vlog,涉及多個GoPro(包括360鏡頭)和相機拍攝,素材量龐大,剪輯工作耗時 。
- KC認為這些才算是比較接近「專業」的影片製作 。
懷舊電影與劇集
- 《Babe》(寶貝小豬嘜/咪走雞小腳)
- KC最近在Netflix重溫了這部舊電影,講述一隻聰明小豬學會牧羊並贏得比賽的故事 。
- KC回憶電影中溫馨感人的情節,如小豬認牧羊犬為母等 。
- 啤呀姐表示這電影以前明珠台經常在聖誕節重播 。
- 《Titanic》(鐵達尼號)
- 啤呀姐指《鐵達尼號》和《Sound of Music》(仙樂飄飄處處聞) 以前每年聖誕或新年都會重播 。
- 主持人回憶小時候看《鐵達尼號》中繪畫裸像和車中親熱戲份時的懵懂 。
- 《Sex and the City》(色慾都市)
- 啤呀姐提及此劇將開拍續集,但沒有Samantha 。
- KC表示看過一集就不太喜歡 。
- 《Friends》(老友記)
- 啤呀姐認為《Friends》這類處境喜劇,若非從小看大,長大後再看未必覺得好看,且劇中某些笑話在現今看來可能過時或有問題 。
- 有人批評此劇角色單一(多為白人),但啤呀姐認為那個年代很多劇集已有不同族裔角色 。
- 此劇也推出了重聚特別版 。
- 《The L Word》(拉字至上)
- 啤呀姐提及此劇講述LGBT群體,相隔十多年後也推出了續集,部分原班人馬回歸,而且演員保養得宜 。
- 《Gilmore Girls》(吉爾莫女孩)
- 啤呀姐提及此劇講述母女情,相隔多年後由Netflix拍攝了最終季,主要為交代角色結局(如母親結婚) 。
啤呀姐追看泰劇《I Promised You the Moon》
- KC終於看到第四集,字幕寫著「第四集終於分手了!下週大結局」。
- 留言區有粉絲表示希望角色不要複合 。
- KC表示非常緊張,等待下星期大結局 。
KC觀看韓劇《Hospital Playlist》(機智醫生生活)
- KC因Facebook洗版式推薦而開始看此劇,當時Season 2剛開播 。
- 劇情圍繞醫生們處理生死個案及他們之間的友情和個人問題 。
- 啤呀姐提及以前看過一部日劇(山下智久和上戶彩主演),其中一集講述意外中鐵柱同時插中兩人,醫生需抉擇救誰的個案,後來在《Grey's Anatomy》中看到相似情節 。
- KC認為《Hospital Playlist》中一些小案例,如年輕父母面對重病嬰兒的徬徨,能側面描寫醫生的性格成長和轉變 。
- 啤呀姐提到美劇《The Good Doctor》是改編自同名韓劇 。
改編作品討論
- 《無間道》與《The Departed》(無間道風雲)
- 啤呀姐認為港產片《無間道》三部曲非常精彩,特別是第一集梁朝偉飾演的角色在黃秋生死後忍住悲痛的情節,以及其與前女友的互動等細節 。
- 美國改編版《The Departed》由李安納度·狄卡比奧和麥迪文主演,雖然贏得奧斯卡,但啤呀姐不喜歡其改編方式,認為將兩個重要的女性角色合併不合理,也缺少了原著中梁朝偉用摩斯密碼傳遞訊息的巧妙細節 。
- 啤呀姐認為將三部電影的內容濃縮成一部是不可行的 。
- 漫畫改編電視劇
- 主持人討論多部由漫畫改編的電視劇,特別是台灣製作的偶像劇,如《流星花園》和《惡作劇之吻》。
- 啤呀姐認為這些改編劇集能帶動演員人氣,並帶有濃厚的當地文化色彩 。
- 主持人懷念當年台灣偶像劇的盛行,如5566、F4、飛輪海、棒棒堂、黑澀會美眉等組合主演的劇集,認為那個年代的偶像劇有一種獨特的「粉紅泡泡」感覺 。
- KC嘗試重溫《王子變青蛙》,但覺得劇情太慢,難以投入,但留意到劇中有很多香港角色和廣東話對白,反映當時香港演員在台灣的受歡迎程度 。
閱讀與廣播劇
- KC最近重拾電子書,開始看金庸小說,並發現香港電台以前製作過很多金庸廣播劇,如《鹿鼎記》。
- KC讚揚廣播劇製作認真,像有聲的電視劇,演員演繹出色,並非單純讀書 。
- KC提及香港電台網站有精選廣播劇可供收聽或下載,當中包括《金瓶梅》。
- 主持人回憶以前看過電影版《金瓶梅》(第一集),覺得是搞笑片,但第二集則變成血腥片 。KC表示3D《肉蒲團》也是搞笑片 。
- KC希望透過廣播劇了解《金瓶梅》的真實內容 。
啤呀姐生日與購物計劃
- 啤呀姐提及錄音當日是6月19日,其生日是6月23日 。
- 啤呀姐表示對生日沒有特別感覺,也不喜歡慶祝,認為生日只是提醒自己又老一歲 。
- 主持人討論Apple教育優惠,啤呀姐指香港的教育優惠審查比澳洲嚴格,需要學生證或有日期的員工合約證明 。
- 啤呀姐在澳洲購買Mac mini時並未被要求提供證明 。
- 主持人認為教育優惠的折扣不算非常大,但Pro Apps Bundle (Final Cut Pro等專業軟件組合) 則非常划算 。
- 啤呀姐不喜歡AirPods Pro的入耳式設計,因其耳朵容易發炎 。
- 啤呀姐打算購買普通版AirPods,並會選擇有線充電盒版本,因其較便宜 。
#是但啦 #廣東話 #吹水 #podcast #cantonese #whateverrr
[本集Podcast 總結及內容大綱由AI生成,可能存在偏差或遺漏。如果想了解更多詳細內容,建議你聽返完整嘅Podcast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