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S2EP5 全球化专题|在康德与马克思之间:李泽厚、情本体、与告别革命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 上打赏支持我们!

节目简介

作为专题「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记忆」(点击进入专题介绍)的第一期节目,我们想借由批判性梳理和讨论李泽厚,来回顾当时在八十年代初期,整个中国在「改革开放」话语的主导下,「主体」是如何诞生和登场的。这种重新思考和讨论人的话语,是如何在上一个时代被打压,而在这一个时代被重新发现的。

这样的工作,为80年代的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下加入全球资本主义符号体系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一个有关自身的符号位置。一种可以言说和书写的主体性基础,尽管这个主体看似东拼西凑,模棱两可,但这恰恰符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当中所探讨混杂主体。这个主体在面对压倒性的殖民文化时,其主体性则体现为其模仿mimicry的能力。而李泽厚的主体性建构的工作则体现为他通过对于多种话语的创造性挪用,在其表面上的模棱两可ambivalence背后,实则体现了他在理论上的艰难探索。

内容大纲

第一部分 人道主义思潮/回到19世纪

1. 人道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美学热,主体论,诗化哲学(文化哲学)

2. 五四“启蒙”

文化熱/文化大討論

  1. 走向未來派 (金觀濤)
    1. 科学 技术
    2. 超稳定结构
    3. 全盘西化

2. 中国文化派

  1. 新儒家的繼承者
  2. 李澤厚 (馬克思主義+儒家)

第二部分 在康德與馬克思之間

  1. 康德哲学和康德美学
  2. 苏联马克思主义/庸俗的马克思主义/教条的马克思主义
  3.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5. 西方马克思主义
  6. 左翼美学
  7. 李泽厚的美学/八十年代美学热/文化热

1.主体性的实践哲学与“告别革命”

§ 双重结构的统一(内/外)

§ 外在“工艺-社会”和内在“文化-心理”

§ 主体是一个具有认识世界的“先验框架”

§ 主体是人类总体实践的沉积、内化为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个体的现实性“早于和优于”类群体的普遍性

质疑:通常来说,先验主体的先验意味着先于经验,但是这里李泽厚并没有回应这个先验层面的意义,反而是把这个先验理解我个人优先于集体/社会,但却作为社会文化但心理结构。似乎有种误读康德的味道。也没有回应到康德的问题。

李泽厚主体哲学的现实意义:p94

2.美学:“自由的王国”与“希望的原则”

  1. 社会主义时期的美学
    1. 前提: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2. 有关美的讨论就是具有超越性的“非政治化”特征
  3. 五十年代中期,曾有关于美的讨论

3. 美学意识形态/改革开放的新主体

4. 告别革命 救亡压倒启蒙 以及对李泽厚的批判

本期主播

诡谲子(比利时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阿波 (思潮读书会 主理人)

背景音乐

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剪辑

诡谲子

参考文献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

-《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

-《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美学四讲》

-《华夏美学》

-《告别革命》

-《美的历程》

-《九十年代访谈录》

史书美,《现代的诱惑》

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

张旭东,《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