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本集重點:



本書描寫的是中上階級女性在家庭與工作間拉扯的故事,她們畢業自哈佛、史丹佛、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名校,在一流公司擔任醫師、律師、會計師、高階主管、科學家。

她們的人生直到辭職前都是勝利組:不是已經衝破玻璃天花板,就是快衝過去了,像她們這樣事業有成、具備優勢的女性,理當走上一流母校為她們規劃好的路,成為所在領域的領導者。

她們和同樣畢業名校的菁英男性結婚,在生小孩之前,她們和丈夫平起平坐,有著類似的學經歷與工作成就。

從沒想過當全職媽媽!

但是,第一個孩子出生了、第二、第三個孩子出生了,從未想過擔任全職媽媽的她們,卻因為菁英工作毫無彈性的高壓與高工時,讓她們不得不中斷前程似錦的職業生涯,轉而成為家庭主婦,並且扛起一切家務,確保丈夫和孩子可以在職場上或學校裡達到最佳成就。

後悔離職嗎?

本書作者為兩位社會學家,他們多年前研究菁英女性為何離開職場,經過了十年,再次追蹤研究同一批人,詢問這群菁英媽媽放棄工作返家相夫教子,真的是她們想要的嗎?當初毅然放棄大好前途,如今回頭來看是否值得呢?是否感到後悔?

二度就業,回得到高端工作嗎?

當孩子長大、空巢期逐步到來時,這群曾在職場呼風喚雨的女性,幾乎每個人都想重返職場時,但她們是否能回到當年的頂尖職位?她們會如何展開第二職涯?

本書記錄了菁英女性重返職場的心路歷程,也說明了很多選擇的兩難。聽她們的故事,我們將看見菁英媽媽面對家庭與工作的特權、矛盾與挫折,以及中上階層的階級複製策略,如何讓媽媽犧牲前途也讓爸爸累昏頭,而且也不一定對孩子最好。

1 生小孩之前,我們倆都在上班,生活似乎沒有那麼複雜。我們分得很公平。但是當我不再上班之後,大部分的家庭責任自然都轉移到我身上。他的工作是上班,而我的工作就是賺錢以外的所有事情。

2.富裕家庭往往有一位負責養家的過勞父親,和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留在家中照顧小孩課業與社會發展的全職母親。

3.儘管她們擁有人力、社會和文化資本,也無法讓職涯延續下去,只能看著丈夫的職業生涯在父權體制支持之下圓滿達成,但自己的未來卻是黯淡無光。

4.女性對子女未來生涯發展的投入日益增加,卻讓她們自己的生涯付出沉重的代價。

5.高成就女性的性別利益違背了她們的階級利益,因為她們所處的階級認為全職照顧是家庭之內階級傳承非常重要的手段。女性應該在背後支持丈夫的工作,並且當個主動積極的母親處理一些迫在眉梢的事務,確保家人可以在經濟不穩定與地位岌岌可危的年代保有地位。

6.毫無證據表明家庭主婦的努力使她們的孩子比職業婦女的孩子更有優勢。事實上,如果要論及兩者的差異,證據顯示更有利於職業婦女。



這本書是在12年的時間,訪問了從一開始54位職場女性,到他們步入家庭,有了孩子後的生活,最後找到了43位做訪談,看他們最後選擇兼職,換跑道,回到原來的工作,還是留在家庭中(大概佔了1/5),

沒有回職場的人大概有三種特質:第一:一開始的工作在男性為主的工作內。第二:多半會傳達出比較沒有信心的想法。第三:他們的家境可能重返職場的同類女性更富裕。

1.為什麼全職媽媽比全職爸爸多?

幾個概念: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生理性徵

母職懲罰:

家務分工:

男性期待:「你讓我無後顧之憂。」

2. 介紹家務特權概念:理想母親與小孩競爭力。會用自己的能力與資源,去幫助孩子成為這個時代中更有競爭力的人。這樣的家務特權,會讓女性對於留在母職上更有使命感,特別是原先在職業與教育條件到一定程度的女性。可能在上各種課程,連結資源,尋求更好的機會。這樣的狀態會逐漸改變一位女性的生涯態度,找到新的舞台。

3.「這是我所選擇的。」書中介紹到許多女性會覺得步入家庭是自己的選擇,但我們可以停下來想,這是條件相同的選擇嗎?通常會回去職場的會有幾個點:小孩上學,希望找到自己新的目標,第二空巢期,小孩真的獨立了,會更需要找到一個新的方向。第三:先生失業(男性蕭條)。這時離開職場可能都十多年了,就會面對到新的困擾,競爭力。年齡限制。

「雞尾酒會困境」

「職業空白欄—當媽媽」

4.該怎麼辦呢?書中提到三個方向:

1.有機會透過各種倡議,讓職場環境與時間更家庭友善,讓女性不用在時間壓迫之下來做選擇。

2.消除性別在職場上薪水與地位的差異。

3.改變家庭勞動方式:放下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

主講人:

#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
初色心理治療所

#
心怡心理師

#福澤喬

#Sandy_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