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重點:
不只是疫情,因為疫情連動的生活步調一直必須更改,這是更多人不安的來源。
很多時候我們想像的自己和真實會遇到時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可以參考其他人意見。
因此我們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確診者的心情。平靜,愧疚。
另外的心情包含,對於防疫政策接軌不上需求的憤怒。在確診之後的心情狀況,比較多是身體上的疲累,以及頭腦鈍鈍的感覺,而在此時也會有民眾說,擔心他人會害怕自己或是自己會傳染給別人。
因此在這樣的數據之下,雖然是少數,我們首先要先肯定很多民眾非常在意是自己對他人的影響。但在這一波的訊息之下,會有幾個問題?
1.所謂的共存到底什麼意思?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但不同的解讀的人相遇在同一個場所,就會有矛盾出現了。
2.人需要控制感,因此在變動快速的狀況之下,就會產生不安,在不安之下如果又遇到確診,或是家屬確診,情緒是很難處理的。憤怒,不知所措都很能夠想像。
3.每個人擷取訊息的管道都不一樣,現在資訊爆炸,百家爭鳴情形,怎麼識讀訊息?不然自己找尋和自己原本觀念類似的訊息而已。或是當訊息太多難以負荷時,需要休息。
3.所以我們在心理上可以怎麼做呢?
A.過去我們常推安靜能繫望。包含:讓自己感到安全。
平靜。賦能,聯繫,尋求希望。
B.我們常聽到戒慎而不恐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維持行動在防疫生活上,但在注意力與認知上需要去觀察自己的感受,適度地做調適,並且理解在自己的身體上具有哪些危機,如果確診時該怎麼辦?
C.演練。演練如果確診時怎麼辦?順著每天的變化調整自己確診時的行動。
D.好好吃飯,睡覺,與運動。讓心理感覺是活著的。
最後,有許多確診者都是很感謝醫護人員的,如果我們可以發聲,我們想要在這裡感謝所有醫護人員,因為他們卸下工作時,他們也需要照顧家人,照顧自己。
主講人: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初色心理治療所
#心怡心理師
#福澤喬
#Sandy_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