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齋節期的省思
我們敬拜的上帝是活生生的神,每天與子民生活在一起。因此,人們從他們和上帝交往的過程,學習認識上帝的權能。
由於這個原因,「故事」在基督教教育中佔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舊約,人民代代傳誦的是出埃及的故事 (申命記6:20-25),重複提醒後代子孫要懂得感恩,並信靠這位有能力跨國救援他們祖先的神。新約,我們信仰的核心是耶穌的道成肉身,以及死而復活的事蹟。從這兩個信仰核心產生了教會的兩大節期:聖誕節和復活節,用來提醒信徒思考節期所紀念的拯救事蹟。
舊約的節期都不是一天,而是持續一個禮拜 (出埃及記34:18)。新約的節期更長:聖誕節前四個禮拜,是待降節期。不計算禮拜天在內,復活節前四十天是大齋節期。節期之前有一段很長的準備時間,讓信徒準備心過節,以領受節期帶來的救恩。這也就是說,除非有用心準備,否則節期只是教會每年的例行公事,與救恩不見得有關連。
大齋節期以撒灰節 (Ash Wednesday) 作為開始,撒灰代表悔改 (約書亞記7:6)。所以整個大齋節期的信仰主題是:反省自己,立志悔改,以迎接耶穌的十字架和復活。
董俊蘭牧師
~~~~~~~~~~~~~~~~
2月22日 撒灰節(Ash Wednesday)
經文: 約珥書2:1-17
先知判定當時發生的嚴重蝗災,是上帝給人民的徵兆,表示「上主的日子」已經臨到。上主的日子是上帝介入歷史、拯救人民的時刻,而人民之所以遭遇蝗災等災難,是因為他們犯罪,所以在拯救之前,上帝要先管教、教導祂的子民,讓他們值得被救。
藉著蝗災的管教,上帝要人民懂得反省,並學習認識上帝,知道一切農業的生長和利益,都歸上帝掌管,而不是迦南人聲稱的農業之神巴力,因此上帝可以輕易地以蝗蟲摧毀人民以為是巴力賞賜的農產。
亡羊補牢之道,是人民要悔改,離開偶像,歸向上帝。方法是到聖殿敬拜:
藉著獻祭,修補與上帝之間破裂的關係;同時藉著祭司的教導,重新認識上帝是掌管農業的神,要得到農業的利益,人民應該敬拜上帝,而不是巴力。
我們剛經歷世紀病毒COVID,幾乎所有教會和牧長關心的,是這場病毒對社會和教會帶來的影響,以及教會的應變之道。我們很容易疏忽掉,這是上帝的啟示:人類引以為傲的醫學,竟然如此脆弱。而在這個重要的時刻,教會的重責大任是讓人民可以從教會學習到這個啟示:在上帝面前,人要謙卑,要歸向上帝!
大齋節期是個反省的季節:我們要迎接復活節的拯救,就要先反省受難週所啟示的罪。我們要反省自己,不是只會反省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