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本期节目是2023年“华语电影讨论”第四季的第一次专场活动,因时长所限,内容有部分删减。

《瞬息全宇宙》的全球“爆红”让大家记住了它背后的出品公司A24。在此之前,A24多以独立制片为主,而且其作品多关注少数族裔、个体身份、亚文化等相关议题,《杨之后》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相比于它之前的《米纳里》和它之后《瞬息全宇宙》,《杨之后》所吸引的关注似乎很有限,但是,我们组内的成员一看完这部影片就都表示很有讨论的欲望与冲动。

那么,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是什么“挑逗 ”起了大家探索的热情?同为科幻片,它又如何不同于《瞬息全宇宙》?当ChatGPT风靡全世界的时候,我们还能从怎样的角度去认识AI呢?低唱 “I wanna  be…”的难道只能是人类吗?

【我有嘉宾】

主讲席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成雪岩: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在读,影评人,“粉红色的弗洛伊德”主页君。

熊能能: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专业方向为中国电影产业、电影叙事及电影文学。

互动席

Kevin Gao:  中文文学博士候选人,电影和媒介文化粉,关注物质技术和文化生产的关系。

核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鼓瑟吹笙】

[00:00] 主讲们的自我介绍与观影感受

[13:48] 作为外壳的科幻片、不一样的“人机关系”

[17:57] 机器人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展示

[20:19] 家庭舞蹈(操)比赛的丰富与复杂

[26:51] 情动的意义:人如何回到被机器人取代过的位置

[32:28] 机器人一定会想要变成人吗?人该如何认知“非人”的价值?

[36:13] 文化机器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载体

[41:45] 有无相生:机器人卡壳的时刻,就是其agency出现的时刻

[45:38] 无形却时时在场的制造者及其公司权力

[49:38] 文化体验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资本逻辑

[54:42] “有机”作为一种视觉特点

[01:04:21] “观看”记忆的技术巧思:电影中的电影、媒介融合

[01:12:18] 三种不同的记忆如何构成了杨的主体性?

[01:15:53] 机器人承担再生产劳动时的真情浮现,以及真情能否反抗企业权力机制?

[01:23:47] 如何打破organic versus techno 的二元对立?

[01:28:26] 记忆作为情感实体化的一种表达

[01:31:12] 语言的媒介性及其功能

[01:33:12] 被模糊的“亚洲性”、kinship如何定义机器人在一个家庭中的位置?

【承筐是将】

Weinstein, Alexander. Children of the New World: Stories. United States, Picador, 2016.

林棹. 潮汐图.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美)乔纳森·克拉里. 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美)乔纳森·克拉里. 观察者的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https://kogonada.com/

https://vimeo.com/kogonada

《东京物语》(1953)

《护士日记》(1957)

《喜宴》(1993)

《花样年华》(2000)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

《面子》(2004)

《后天》(2004)

《尽在此茶中》(2007)

《她》(2013)

《降临》(2016)

《在哥伦布》(2017)

《天鹅挽歌》(2021)

《乐土》(2022)

《亲密》(2022)

《弹子球游戏》(2022)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杨之后》插曲 |《滑翔》(グライド),written by Takeshi Kobayashi,performed by曾晶莹(Malea Emma Tjandrawidjaja,即Mika的扮演者)

片尾:《杨之后》片尾曲 |《滑翔》(グライド),written by Takeshi Kobayashi,performed by 米茨基(Mitski)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