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本期节目是2023年“华语电影讨论”第四季的第4次专场活动,因时长所限,内容有部分删减。

《正义回廊》是2022年的一部香港律政悬疑犯罪片。它改编自2013年轰动全港的“逆子弑亲肢解案”,由新人导演何爵天执导,并由曾因《踏雪寻梅》而备受关注的电影导演翁子光监制。电影以16项提名领跑第41届香港金像奖,最终却只斩获了“新晋导演”与“最佳剪接”两个奖项。这样的结果令许多影迷大失所望,也推动着我们去探索这背后的原因。当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郑秀文封后”,以及“最佳影片”——《给十九岁的我》所引发的伦理之争时,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的还包括:《正义回廊》在此前为什么会收获如此广泛的关注,并激起了大众对于“如何讲好香港故事”的好奇与追问?

虽然《正义回廊》基本上围绕真实的犯罪事件而展开,但它并不聚焦于抽丝剥茧的查案过程,而将大量篇幅用于展示两位大律师在法庭上的辩护,九位不同背景的陪审员在庭下的辩论,以及两位犯罪嫌疑人面对不同听众的自述或自辩。多重声音的出现,形成了“众声喧哗”的视听效果,而这种效果是否对应着某种社会焦虑?同时,不同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的“表演”,又在什么层面上将我们与“真实”拉得更远?所谓的“真相”与“正义”,是能被我们所触及的吗?

 

【我有嘉宾】

Raymond Tsang: 纽约大学电影研究博士,现职哥伦比亚大学。

不多/Xiangu: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章鱼Bo:在东京念博士兼教书,喜欢香港电影、日本电影。

核桃/一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大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硕士,媒体人,现从事影视相关工作。 

 

【鼓瑟吹笙】

[04:25]  电影开头的混乱时间线与蒙太奇剪辑到底意在何为?

[10:19]  身体的肢解、时空的破碎、真相的不可还原

[12:30]  “希特勒”形象是多余的还是另有所指?

[17:44]  “表演” 作为贯穿全片的一条线索

[26:24]  电影的媒介特殊性

[30:37]  法庭戏:“表演”这个动作本身比“表演”所指向的内容更接近现实

[32:35]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阐释(interpretation)?

[34:16]  我们对于“真实”(real)的“焦虑”(anxiety)

[36:40]  导演如何看待片中所展示的“程序正义”?

[44:57]  正常而理性的法庭戏是在为“真相”代言吗?

[48:32]  “众声喧哗”的另一个面向以及它的治愈性与协商性

[52:51]  法庭戏的重要性:权力如何在其中运作?

[54:09]  片尾的蜘蛛网代表了什么?

[57:18]  用“去男性气质”来表现“男性气质”(masculinity)

[01:02:12]  香港“后浪潮”导演们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承筐是将】

端传媒:《香港新生代导演通宵大对谈:我们自己,定义我们的年代》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0414-culture-hk-young-directors-roundtable/

 

零博客:《三年之后,他们为了电影再来香港》

https://agora0.gitlab.io/blog/initium/2023/04/16/INITIUM-%E4%B8%89%E5%B9%B4%E4%B9%8B%E5%90%8E-%E4%BB%96%E4%BB%AC%E4%B8%BA%E4%BA%86%E7%94%B5%E5%BD%B1%E5%86%8D%E6%9D%A5%E9%A6%99%E6%B8%AF.html

 

《审死官》(1948)

《碧姬》(1949)

《十八怒汉》(1957)

《法外情》(1985)

《法内情》(1988)

《HERO》(2007、2015)

《冰冷热带鱼》(2010)

《踏雪寻梅》 (2015)

《第三度嫌疑人》(2017)

《检察方的罪人》(2018)

《金都》(2019)

《毒舌大狀》(2023)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正义回廊》电影主题曲|《活谁的命》(Twisted Fate),by洪嘉豪(Hung Kaho)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