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农场上鲜花的开与落,对应的正是影片中两位13岁少年之间情谊的密与疏,可惜的是,花有重开日,少年不再来。这部以“亲密”为名的影片,谈论的恰恰不是“亲密”,而是它的反义词:疏离。
在克制的镜头语言下,影片以极为细腻的方式说尽了两位少年之间的波澜,也让我们在观看时不知不觉地被拉入了强烈的情感旋涡中,久久无法平复心情。
因此,在我们三人结束观影后,一致决定录一期节目好好聊聊我们受到的触动。影片中是什么“扼杀”了少年们的亲密,是什么让细碎的言语如刀,活生生将人隔断?我们亦想追问,如果换个性别,悲剧还会上演吗?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告诉我们:你是否遭遇过类似的暴力?你是否曾因别人的目光而疏远过自己的朋友?如果你是里欧,你最想对雷米说些什么呢?面对这样的校园环境,你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任何你想分享的故事,我们都洗耳恭听!
【我有嘉宾】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核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鼓瑟吹笙】
[01:56] 观影后的第一感受:悲伤
[06:33] “私影像”式的美学风格?
[07:47] 影像色彩的巧妙使用
[12:43] 私人性与公共性的表达权衡
[21:52] 人物的塑造:旁观者是恶人吗?
[24:00] “有毒”的男性气质
[29:02] 情感外化的另一种方式:吃
[30:10] 没必要为人物关系贴上“标签”
[28:02] 影片怎样用肢体表达情绪
[33:21] 片中那些来自语言的隐形暴力
[41:51] 从冰球运动看创作者对男性气质的文化展现
[44:14] 花田劳动的场景:生命成长的自然隐喻
[52:48] 如若故事的主角换成女性会如何?
[57:08]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片子的不足:对自然与文化的简单二分
[59:08] 对影片主题的再总结:改装过的暴力
【承筐是将】
《犬之力》(Power of Dog,2021)
《最后的决斗》(The Last Duel,2021)
《地久天长》(So Long, My Son,2019)
《小妈妈》(Petite maman ,2021)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
《Closer》(From Clos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from: https://music.163.com/song?id=1993365027&userid=84347335)
《Bliss》(From Clos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from: https://music.163.com/song?id=1993365027&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