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本期节目是2023年“华语电影讨论小组”举办的第44期讨论,因时长所限,内容有部分删减。

《芒果之歌》根据谷雨的短篇小说《第一课》改篇,是1976年拍摄的关于CR(WG)的一部影片。它以毛主席将巴基斯坦赠送的芒果转赠给清华大学工宣队作为开场,讲述了1968年7月,在CR (WG)处于两个阶级大搏斗的关键时刻,以夏彩云为首的工宣队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开进了东方纺织工业大学,并与操纵着红造司,妄图破坏无产阶级革命的走资派聂家良展开阶级斗争的故事。

这样一部以“毛主席的金芒果”为引子的电影,如何展现了CR (WG)的“日常”?又如何从“神话讲述的时代”(1968年)反射出 “讲述神话的时代”(1976)的革命脉搏?片中人物的“笑”与“哭”又在什么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革命文艺及其审美的认知?身处后革命时代的我们还能不能从中获得共鸣?而在文本之外,“革命”对于当下的中国,又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欢迎收听这期节目。同时,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以延续我们的思考与讨论!

 

【我有嘉宾】

施东来Flair: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全球华语文化、世界文学理论,及中非文化研究等。

不多/Xiangu: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核桃/一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晓灰:美国高校教师,研究兴趣包括女性电影、华语电影、青少年文化等。

 

【鼓瑟吹笙】

[01:47] 《芒果之歌》的历史背景、电影的人物关系与镜头语言

[08:44]  革命话语对日常话语的侵蚀

[12:33] “礼物说”是否适用?

[16:32] “脸部的政治”

[19:07]  对“教育”和“青年”的争夺

[21:48]  作为“圣物”的芒果

[25:11]  如何以post-socialist的视角看待historical relic?

[30:01]  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的重叠

[33:30]  视觉物件与“诉苦”的功能

[39:00]  高度政治化的“笑”

[41:13]  广播作为 “空中的艺术”

[42:41]  “哭”意味着什么?

[45:55]  我们的感官是否还能 appreciate 革命的美学?

[48:52]  本片的矛盾性:如何解决教育特权的问题

[50:47]  “仪式化”与“家的寓言”

[52:30]  本片与80年代“伤痕”文学/电影的关联

[55:38]  如何理解“女干部”的形象?

[01:00:36]  母性与党性的结合,审美与message的撕裂

 

【承筐是将】

1. 谷雨:《第一课》,选自《朝霞》丛书:序曲《努力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斗争生活》征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

2. 徐贲:《毛主席赠芒果的一种解读——重建中国社会的礼物关系》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724.html

3. Show:  Mao's Golden Mangoe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eptember 18 – April 26, 2015, Presented by China Institute Gallery

https://www.artsy.net/show/china-institute-gallery-maos-golden-mangoes-and-the-cultural-revolution?sort=partner_show_position

4. Chau, A.Y. (2010). Mao's Travelling Mangoes: Food as Relic in Revolutionary China. Past & Present, 206, 256-275.

5. McGrath, J. (2009). Communists Have More Fun! The Dialectics of Fulfillment in Cinem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orld Picture, 3.

6. Bao, W. (2015). Fiery Cinema: The Emergence of an Affective Medium in China, 1915 1945. (n.p.):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7. Lee, H. (2010). Enemy under My Skin: Eileen Chang's Lust, Cau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cendence. PMLA, 125(3), 640-656. doi:10.1632/pmla.2010.125.3.640

8. Rey, Chow (1996). We Endure, therefore We Are: Survival, Governance, and Zhang Yimou’s ’To Liv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Vol. 95, 1039 – 1064.

9. Bourdieu, P. (2021). Forms of Capital: General Sociology, Volume 3: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83 -84. United Kingdom: Wiley.

10. Wu, Y. (2014).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 the Margins: Chinese Socialism in Crisis. United Stat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 Alfreda Murck (2013). Mao’s Golden Mangoe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Zurich: Verlag Scheidegger & Spiess. pp. 248.

12. Jianmei, L. (2003). Revolution plus love : literary history, women's bodies, 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东方红》(1965)

《红旗渠》(1970)

《决裂》(1977)

《再见中国》(1978)

《人到中年》(1982)

《芙蓉镇》(1986)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芒果之歌》电影插曲|《工宣队之歌》

片尾:《芒果之歌》电影插曲|《阳光照进校园来》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