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本期开始前,先预告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我们的书终于要和大家见面啦!

最近币圈信任危机很多:崩盘毁信任、胖手指毁信任、电诈毁信任。
本期我们就来聚焦加密世界两起引爆市场的信任与安全事件:PayPal 稳定币 PYUSD 短时间内“意外铸造并销毁”300万亿枚的惊魂半小时,以及美国司法部(DOJ)对柬埔寨“太子集团”相关的12.7万枚比特币民事没收。围绕“计算与认知”“平行世界之桥”等底层逻辑,系统解析稳定币锚定的真实机制、链上透明性的价值与边界、钱包私钥与助记词的安全本质、随机数算法的关键性,以及量子计算对加密安全的长期影响。
两起事件,也把“监管、技术与人的漏洞”这条主线完整地暴露在阳光下:区块链的计算确定性,并不能替代现实世界的认知与契约执行,
以及一个更底层的问题:一个社会、公众、系统的安全感到底有什么支撑?技术、制度,共识?靠自己?还是要靠某种利维坦一样的存在?
 
时间戳:
· 00:00:31 新书预告:《数字世界生存指南》与六大底层逻辑
· 00:05:05 事件一:PYUSD 天量铸造与半小时销毁的来龙去脉
· 00:07:34 稳定币为何能凭空增发?文理两大筐来解释:“计算与认知”、“平行世界之桥”
· 00:18:54 传统金融的“乌龙指”与链上透明性的对照
· 00:22:22 假如300万亿没被发现会怎样?市场冲击与脱锚机制
· 00:28:44 DeFi 快速响应与系统性风险的阻断
· 00:30:39 区块链其实是 “监管科技”?透明的能力与执法的边界
· 00:32:24 代码不等于无懈可击:比特币历史上的增发Bug
· 00:34:14 事件二:DOJ没收12.7万枚BTC的技术与法律谜题
· 00:38:39 非托管钱包、私钥与助记词:被“没收”的可能路径
· 00:46:29 助记词与随机数:256位安全背后的漏洞
· 01:01:19 私钥到底安不安全?12词vs24词与量子计算的“平方级”差别
· 01:10:16 安全感来自哪里:技术、制度还是共识与利维坦?
· 01:16:54 用三大框架读懂信任危机,期待新书线下见面会!

Shownotes
· 关键词: 稳定币(PYUSD)、Paxos、平行世界之桥、计算与认知、非托管钱包、助记词、随机数生成算法、链上透明性、社会工程学、量子计算、监管科技、DeFi 风险响应
· 涉及事件背景: 
o PYUSD“意外铸造300万亿并在半小时内销毁”
o DOJ民事没收12.7万枚比特币(路边矿池历史案源、嫌疑资产大额转移被链上情报捕捉)

00:00:31 新书预告:六大底层逻辑的验证
新书《数字世界生存指南》终于要发行了!书的主框架源自“文理两开花”播客提出的六大底层逻辑。这套逻辑历经自2020年至今的多轮市场与技术周期反复验证,核心价值居然久经考验、未被时间淘汰。
书中的框架几乎可以贴合今天数字世界和加密货币的每一个发展,用以解读本期讨论的两大信任危机事件再合适不过。
00:05:05 事件一:PYUSD“意外铸造并销毁”300万亿的惊魂半小时
Paxos 作为 PayPal 稳定币 PYUSD 的发行方,在以太坊上“意外铸造”了约300万亿枚与美元挂钩的代币,其规模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两倍多。随后,在短短20至30分钟内,这些代币被全部转入一个不可访问的地址并销毁。
事件发生后,DeFi 协议(如 Aave)快速响应,临时冻结了相关交易。得益于及时的处置,PYUSD 的价格仅出现约0.5%的小幅波动,整体维持了与美元的锚定。然而,这起事件震惊了市场,也引来了监管侧的高度关注:如果“手一滑”就能将稳定币总量放大12万倍,那么发行方的合规与内控机制是否足够健全?
00:07:34 稳定币为何能凭空增发?文理两大筐来解释:“计算与认知”、“平行世界之桥”
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是:稳定币不是有抵押的吗?
稳定币的“锚定”机制,并非基于数学或物理定律,而是依赖于法律、合规与机构纪律的约束。美元存在于传统的银行与SWIFT体系中,而稳定币存在于链上世界。所谓的锚定,充其量是一座连接两个平行世界的“平行世界之桥”,桥的两端无法用单一世界的规则去绝对控制另一端。
这次300万亿的“凭空印出”恰恰证明:链上增发只是“代码与权限”的产物,其背后不必然是“银行账户里先有300万亿美元”作为前提。
另一方面,该事件也凸显了链上透明性的价值:错误在几分钟内便全网皆知,并被迅速销毁。相比之下,若同样的“乌龙指”发生在传统银行体系,可能需要等到内部对账时才会被发现。
00:18:54 传统金融的“乌龙指”与链上透明性的对照
传统金融领域不乏类似的“乌龙指”事件。对比最近花旗乌龙事件:3月中旬有4笔合计280美元、要打到巴西某客户托管账户的付款,被“制裁筛查”拦住,查完放行了,但这笔钱依然卡在系统里,走不了正常流程。技术团队就让支付员工,改到一个很少用的备用界面里手动输入。但这套程序有个bug:金额栏预先写好了15个零,操作员需要先把它们删掉,但这一步没删。也就是说你要打“1美元”,界面默认写成“1后面带15个零”,如果你不把零全删掉,它就当你要打“1000万亿”美金!
这类错误在传统系统中可能无法被“实时看见”。相比之下,区块链上的巨额增发、异常流动、资产大规模迁移等行为,都会在第一时间被链上情报工具和自动化机器人监测到,“透明”是区块链的一项基本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透明等于自动执法。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监管与司法干预仍需遵循现实世界的机制与边界。
00:22:22 假如300万亿没被发现会怎样?
如果这笔天量增发的稳定币在被监控到之前就流入市场,理论上可以用它扫光市场上几乎所有的资产,引发史无前例的价格扭曲和流动性枯竭;紧接着,PYUSD 自身的价格将迅速脱锚并归零。
所幸在现实中,稳定币的增发与分发通常是分阶段进行的,加之链上监控系统高度敏感,这种极端风险发生的概率极低。此次风波中,PYUSD 在经历短暂波动后迅速回锚,也证明市场对“误操作、迅速销毁”这一解释基本予以了认可。
00:28:44 DeFi 快速响应与系统性风险的阻断
在事件中,Aave 等DeFi协议迅速冻结了相关资产池,有效阻断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传染。链上金融的“自动反应”和“可编程风控”在本次事件中展现出其优势:当大额异常出现时,协议能够启动限流与冻结机制,从而迅速收窄风险窗口。PYUSD价格的快速回稳,也从侧面印证了DeFi生态响应的有效性。
00:30:39 区块链其实是 “监管科技”?透明的能力与执法的边界
由于链上所有资产流转都可被持续监控,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块链作为“监管科技”比传统的反洗钱手段更为有效。但监管行动从来不会因为“透明”就自动发生。技术提供的是可见性,而非强制力。是否介入、如何介入,依然取决于监管与司法体系的意志和程序。
透明让违法成本变得更高,但从“看见”到“处理”的链条,仍需现实世界的制度与权责来完成。
00:32:24 代码不等于无懈可击:比特币也有历史bug
数学上的安全与实现层面的安全并非同一回事。即便是比特币,也在2010年出现过一次历史性的增发bug,瞬间“增发”了1840亿个BTC,后经社区协调与代码回滚才得以修复。
这表明,即使加密学层面的安全可以成立,代码与实现层面的脆弱点依然可能致命。区块链并非“灵丹妙药”,它无法替代人类在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对“错误与漏洞”的持续警惕与修复。
00:34:14 事件二:DOJ没收12.7万枚BTC的技术与法律谜题
柬埔寨杀猪盘大佬太子集团的 12 万个比特币被美国司法部没收——成为美国司法部史上最大规模没收,约150亿美金。并声明这些资产存放在“非托管钱包”(即由私钥直接控制)中,现已处于司法部托管之下。
立刻引起大家广泛质疑:不是号称加密货币是匿名去中心化的么?怎么还能被收缴?这些比特币好像没有私钥就被转走了?或者是私钥也能被破解?那比特币的安全性还可靠吗?
如果资产不在交易所或托管机构的账户中,司法部门是如何在没有嫌疑人到案并供出私钥的情况下接管这些资产的?
历史线索首先指向了“lubian矿池”失窃旧案:当年大规模失窃后,这批资产长期沉睡,直到近期突然发生集中转移,被链上情报工具第一时间捕捉,随即引发了跨境执法收网和民事没收诉讼。司法文书提到有“同案人员贡献出部分私钥”,但并未说明完整的技术路径,从而引发了更多关于钱包实现侧安全的讨论。
00:38:39 非托管钱包、私钥与助记词:被“没收”的可能路径
理论上,非托管钱包的资产转移必须有私钥签名才能完成。要在没有私钥的情况下转移资产,可能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 物理获取: 嫌疑人或同案犯主动或被动交出私钥/助记词。
· 信息窃取: 通过社会工程学、设备取证、侧信道攻击等手段获取用于生成私钥的助记词。
· 漏洞利用: 利用钱包软件在实现层面的漏洞(如随机数生成缺陷)来推测或缩小私钥的搜索空间。
· 环境攻破: 通过木马、供应链攻击等方式攻破钱包所在的热端环境,从而窃取签名权。
司法部肯定不会承认采用了“非法黑客手段”,但可能通过合法的技术溯源、数字取证、内部分化协作、公开漏洞利用等路径达成实际接管。由此,问题的核心落回到了实现层面:被攻破的不是椭圆曲线加密的数学本身,而是人的实现、使用的设备与操作流程中存在的“可被利用”的薄弱环节。
00:46:29 助记词与随机数:256位安全背后的漏洞
那私钥还安全吗?助记词还安全吗?
主流钱包通过从一个包含2048个单词的词表中随机选取12或24个助记词,再利用确定性算法来生成私钥。从数学上看,从2048个词中选出24个的组合空间量级约等于2的256次方,与一个256位私钥的安全性等价;选择12个词则对应约2的128次方的安全级别。
这一理论的完备性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随机数的生成过程必须“足够随机”。一旦钱包开发者在随机数生成算法上是个“二把刀”,引入了可预测的种子(如特定的时间、地理位置、可复现的系统状态或错误的伪随机序列),破解难度就会从“宇宙级不可能”骤降到“工程上可实现”。这也解释了为何开源、且经过长期检验的随机数方案如此重要:数学安全不等于实现安全,真正决定钱包安全的是随机性实现的质量。
01:01:19 私钥到底安不安全?12词 vs 24词与量子计算的“平方级”差别
在随机性实现靠谱的前提下,助记词方案依然是稳健的。为了提升安全性,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 优先使用24个助记词: 相较于12个助记词(2^128安全空间),24个助记词(2^256安全空间)提供了“平方级”的安全提升。
· 选择可靠钱包: 选择有良好口碑、代码开源且经过长期审计的钱包及其随机数实现方案。
· 遵循安全实践: 采用冷热分离、离线备份、分片保存等策略,降低社会工程学攻击和单点泄露的风险。
关于量子计算的威胁:即便未来量子计算机能在“秒级”破解12词的钱包,对于24词的钱包,其破解难度依然是“回到亿年级”的量级差异。对区块链协议而言,可以通过升级加密曲线和密钥长度,实现“道高一尺,魔高一平方尺”式的降维打击。因此,量子计算并非“立即宣判死刑”,而是一场可持续升级的攻防竞赛。
01:10:16 安全感来自哪里:技术、制度、共识、还是利维坦?
安全感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是社会共识的产物。区块链技术将“计算的确定性”做到了极致,但它无法替代现实世界中的执法权与契约执行力。透明能让错误迅速暴露,但从“看见”到“处理”的过程,仍然仰赖于制度。
人类有肉身,财产权的最终落地离不开“利维坦”的保障;而数字世界的自治与契约,也必须与现实制度对接并寻求平衡。技术是底座,制度是边界,共识则是粘合剂。
01:16:54 用三大框架读懂信任危机,期待新书线下见面会!
这两起事件将“计算与认知”、“平行世界之桥”以及“实现与代码安全”三条主线全数点亮:稳定币的锚定是制度约束,不是物理定律;链上透明是监管科技的强力底座,但不会自动执法;数学安全需要实现安全来兜底,而随机数算法是钱包的生命线。
《数字世界生存指南》内容都有覆盖。期待发行,我们再和大家共同重温六大底层逻辑在加密、AI以及更广泛的数字世界中的适用性!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已经上线苹果播客中国区,可直接搜索收听)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