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排灣族的習俗裡,流浪在外的孩子會帶著陶壺的碎片或部落的泥土,作為護身符,甚至水土不服的時候會在湯裡加入泥巴治病。可見故鄉的泥土在各個族群中都有相似的意義—勿忘自己來自何方。就讀臺南神學院時期的的廖光亮,遇見許多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投入原住民正名運動、反瑪家水庫、反美濃水庫等等社會運動。30歲的他選擇的文化「復返」之途,卻是從最接近土地的「泥巴」(陶藝)開始的,在臺東初鹿創立「九鳥陶燒」的他試圖在族群文化、歷史、父子,乃至人與自然之間找出一條屬於時代的路徑。
#南迴診所招募家醫科醫師1名,請洽南迴診所089-792908。
01:03 來自屏東牡丹鄉水上草原般的部落,在泥巴與野薑花香氣中長大
02:44 1998來到臺東的契機
03:29 未滿18歲的兒子廖鍵茗與成年陶藝家一起參加2023年臺東全國美術獎,以作品「縫合」獲得第三名,新世代對排灣族傳統陶壺的製作技術與精神的解讀
06:04 排灣陶壺的傳說與意義
07:52 傳統習俗中遊子帶著取自陶壺的陶片或部落的泥土去流浪
09:11 排灣族社會的同心圓結構;太陽之子(部落領袖)與土地之子(平民)的依存關係
12:05 父子聯展「時代的縫合」: 縫合/和解歷史、族群、父子、人與大自然
14:23 少年阿亮的流浪,在不同語言文化中學習,國小五年級數學才會 算,只因開始聽懂國語。
16:11 因教會認識理念相近的青年朋友,就讀臺南神學院追尋不同的人生目標
18:44 選讀社工系認識族群、社會、國家機器等議題,開始投入各種社會運動
20:48 30歲藉由學習作陶,帶著精神的陶片建構回原鄉的復返之途
21:37 祖母是pulinqaw(女祭司)、外婆是部落領袖,從小浸營在傳統信仰中
23:08 因太早與外族戰爭,南排灣的傳統文物被破壞殆盡,但傳統信仰保存在生活與內在
25:00 雖沒有學習傳統排灣陶的老師,因反美濃與瑪家水庫運動的聯盟,認識美濃的陶藝
27:51 2002年與妻子創立「九鳥陶燒」,期許成為地方陶的特色品牌
30:24 柴燒之美源自嚴謹的科學精神,「不適合浪漫的排灣族」。九鳥陶燒發展專利的排灣族柴燒窯,著眼於煙囪結構的特點,燒出獨特的色澤與完整的落灰現象
33:28 彌補過去的遺憾,重新學習當一個好父親,靠親自動手做取代言教
35:56 需要體力與毅力的柴燒創作,更需要去流浪,走出不同世代的路線
請記得為我們「加油」(贊助),讓我們的創作繼續下去~
https://open.firstory.me/join/4141superman
每周一、四更新
寫信給我 service@4141.org.tw
留言告訴我們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3y6hzl07i101xo11ns0kuc/comments
主持人:柴油小姐阿南
來賓:「九鳥陶燒」陶藝家廖光亮
錄製:Balai巴賴
製作: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
圖片提供:九鳥陶燒
本集音樂:
〈超人之歌〉—毛恩足/李常磊
〈種下聲音的種子〉-巴賴Balai
〈光明的道路/Na Demelja Lja Jalan〉-巴賴Balai
〈風Vali〉結尾曲—巴賴Ba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