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工作室》(L'Atelier du peintre)是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 於1855年創作的布面油畫,全名《畫家工作室:一個真實的寓言,定義了我藝術(和道德)生涯的七年階段》(L’Atelier du peintre. Allégorie Réelle déterminant une phase de sept années de ma vie artistique (et morale)的巨幅作品(361 x 598 cm),自1986年起,典藏在法國巴黎的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1851年,世界第一屆萬國博覽會(Exposition universelle )在倫敦舉辦後,1855年,法國第二帝國時代,由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1808—1873)下令,在巴黎舉辦了第一屆的萬國博覽會(國際貿易與文化博覽會),5月15日至11月15日,在巴黎香榭麗舍(Champs Élysées)大道舉行的世界第二屆博覽會,吸引了超過510萬名參觀者。
為了1855年在巴黎的萬國博覽會,庫爾貝創作了作品,其中11 幅被評審入選,然而,《畫家工作室》確未入選。為此,庫爾貝在萬國博覽會對面的蒙田(Montaigne)大道,透過贊助人(Alfred Bruyas, 1821-1877)的支助,建造了臨時的現實主義展館,以個展形式展出了4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工作室》。
展出後,直到1881年,由妹妹朱麗葉(Juliette Courbet 1831 -1915)收藏。童年時,庫爾貝就喜愛以妹妹為創作對象。 1877年,庫爾貝去世後,妹妹成為唯一繼承人,之後成為庫爾貝繪畫的推廣者,將他的畫作帶入公共收藏,甚至試圖在以前的工作室建立專門的博物館。
1881年12月9日,妹妹將畫作在德魯奧(Drouot)酒店,以拍品編號8,掛牌出售,由巴黎阿羅畫廊,以21,000法郎購得。1897年,Victor Antoine Desfossés購藏,他於1899年去世後,由其妻代代相傳至1919年;之後成為巴黎加利利(Galilée)街6號,德福塞斯(Desfossés)酒店業餘劇院的背景幕布。1919年至1920年,由巴巴贊熱畫廊(Galerie Barbazanges)收藏。1920 年,羅浮宮博物館以 70 萬法郎購藏,此金額來源,部分由羅浮宮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Amis du Louvre)贊助,亦包括公眾捐款和國家撥款。1986年,畫作遷至由火車站轉型成美術館的奧塞博物館。2014年,透過1334位公眾捐款集資的15多萬歐元,以及45萬歐元的贊助,奧塞博物館庫爾貝展廳進行了整修。
《畫家工作室》分析:
《畫家工作室》以集體肖像類型的風俗畫呈現,有多種解人物的論述。庫爾貝描繪的場景,可能位於他在巴黎奧特弗耶街(Hautefeuille) 32號的工作室。
畫作構圖分為三部分,藝術家在中間,畫框之後有一位裸體男模特兒,他將善良的一群人描繪在右邊,他摒棄的人物,代表死亡和貧困的人們則在畫面左方。庫爾貝透過畫中不同社會階級的人士,傳達他的道德觀。他曾在1855年1月寫信給友人,法國記者、藝術作家、短篇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Jules François Félix Husson, 1821-1889):「這是我工作室的精神和物質歷史,是我在家中描繪的世界」。
庫爾貝以《畫家工作室》展現個人宣言,亦挑戰流派的等級制度。在學院派,畫派的等級制度區分為五個類型,依續為歷史畫、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以及靜物畫。
《畫家工作室》屬於風俗畫,但他刻意將作品提升到歷史畫的崇高地位,沿用歷史畫的形式和主題。他以畫布後方被箭射穿的聖人聖巴斯弟盎(saint Sébastien,256?—288)的人體模型,批判學院派。聖巴斯弟盎是受天主教、東正教尊敬的殉道聖人,據說在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努斯(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 242/245-311/312)迫害基督徒期間被殺。在藝術和文學中,多以雙臂被捆綁在樹樁,被亂箭所射的方式呈現。
《畫家工作室》融合了風景、風俗、裸體、集體肖像以及靜物題材,例如獵人腳下的羽飾帽、吉他和匕首。此外,亦有宗教題材,包括「最後的審判」,在亞伯拉罕宗教中,「最後的審判」是上帝對人類的行為、言語和意圖審判的日子;
「耶穌下十字架」則描繪耶穌受難後的聖像畫主題,福音書詳述耶穌死後,由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底母埋葬,但沒有提及耶穌的遺體從十字架下來,這個主題啟發了許多藝術家;「死亡警示」(Memento mori )是拉丁語,意指「記住你正在死去」,庫爾貝以頭骨托放在《辯論報》(Journal des débats)上呈現,以此回應對他的攻擊。
《畫家工作室》中的人物,如肖像畫廊,匯集了許多知名人士以及不同社會皆級的人物。他試圖以此,賦予人物高貴的象徵及寓意意義。寓意(allegory) 原自希臘語,表示公開演說,可透過語言或視覺呈現。庫爾貝以現實主義中的寓意畫,警示觀眾,每個人物都代表一種理念,也代表鮮活的生命,然而,19世紀時,寓意繪畫已漸漸式微。
庫爾貝的創作受到法國社會主義、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1809—1865)(Proudhon)的影響,重視道德,試圖評判世界。庫爾畢將自己以主角置於畫中心,是為了確立自己藝術家的地位,將自己定義為「天生的」共和主義者,在此之前,很少有畫家將自己置於畫面中央。
畫面中央解析:
庫爾貝正在描繪畫架上他的家鄉奧爾南(Ornans),他以此風景代表他的出身。他是自戀及個人主義的藝術家,他以傲慢的姿態,側坐在椅子上,他穿著格紋長褲和條紋領子的夾克,與之前的作品《帶條紋領子的自畫像》相似。此油畫作品創品於1854年,是他的半身自畫像,畫中人物左側輪廓清晰。他身穿的帶條紋領子的外套,借自他的贊助人布魯亞斯(Alfred Bruyas)。這件作品由布魯亞斯於1868年捐贈給蒙彼利埃(Montpellier)市的法布爾( Fabre)博物館。
庫爾貝的腳邊有一隻白貓,畫架的左邊有一位小牧羊人,赤腳穿著木屐,頭髮凌亂,凝視著畫布,小男童象徵純真、自由和生命。站立在畫家右邊的側面裸體女子代表真理的繆斯,可能是模特兒的女子,注視著他的作品,雙手拿著一塊拖在地上的布巾,她的衣服則隨意扔在凳子上。
畫面左邊解析:
對庫爾貝而言,左邊是另一個世界,有人民、苦難、貧窮、財富、被剝削者、剝削者、靠死亡生活的人,包括:
.法國銀行家和政治家富爾德 (Achille Marcus Fould,1800 -1867)
.匈牙利愛國人物和政治科蘇特(1802 -1894)
.法國記者、作家韋約(Louis Veuillot)於 1813 -1883 )
·義大利和法國將軍、政治家(Garibaldi, 1807-1882),「義大利祖國之父」。
.法國第二帝國的政治家,佩爾西尼公爵(1808 -1872 )
.法國記者、商人和政治家吉拉丹(1802 -1881)
.法國數學家,法國大革命軍備與後勤天才卡諾(Lazare Nicolas Marguerite Carnot,1753—1823)。
法國藝術史學家杜桑 (Hélène Toussaint) 認為戴著頭巾、提著桃花心木箱的猶太人,代表財政部長(Achille Fould) ;戴著女帽的男人(Lajos Kossuth)代表天主教,穿著白大褂袍和棕色圍巾的偷獵者,代表加里波第(Garibaldi)將軍;賣舊地毯和金屬絲的二手衣服商人,代表拿破崙三世的內政部長(Victor de Persigny) ;收割者代表農業世界;工人代表勞動世界,也許象徵為獨立而革命的國家,例如義大利、匈牙利、波蘭;殯葬師代表報紙創始人Émile de Girardin,共和國的掘墓人;穿紅黃格子束腰外衣、帽子上插紅色羽毛的男人,代表共和黨學者和政治家卡諾(Lazare Carnot)。坐在紅木椅上、披著綠色斗篷的獵人,穿著黃褐色過膝長靴,有山羊胡的男士則很像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1808—1873,Charles Louis Napoléon Bonaparte)。拿破崙三世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唯一的總統及法蘭西第二帝國唯一的皇帝,是拿破崙一世(1769—1821)。1848年,當選為法國第一位民選總統,在嘗試修憲連任失敗後,於1851年發動政變,於次年1852年,拿破崙一世登基48周年時,加冕為法國人的皇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
畫面右邊解析:
被庫爾貝歸類為好人的人士包括: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 -1867)。
.法國贊助人、藝術評論家和德語翻譯家薩巴蒂爾 (François Sabatier, 1818-1891)。
.法國記者、藝術作家和文學評論家、短篇小說家於松(Jules François Félix Husson, 1821 -1889)。
·海地女演員,詩人波德萊爾(Baudelaire)的情婦普羅斯佩(Florine Jeanne Gabrielle Prosper, 1818 -1868)。
.法國比利時實業家和藝術贊助人莫塞爾曼 (François Alfred Mosselman, 1810 -1867)。
.法國設計師和雕刻家瓦倫丁 (Henri Valentin, 1820 -1855)。
·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和畫家克萊辛格(Jean-Baptiste Auguste Clésinger, 1814 -1883)。
庫爾貝創作人物時,會運用版畫、照片和素描來詮釋。
當時有評論家評論作品「庸俗」,然而,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確正面評價:「我去看了庫爾貝的展覽,他降低門票價格,我獨自一人在那待了將近一個小時,在他那幅被拒的畫作中發現了一件傑作;我久久無法移開視線。當時最傑出的作品之一被拒了…。」
法國的裸體、宗教和肖像畫家亨納(Jean-Jacques Henner, 1829 -1905)亦正面評價,認為作品展現了如維拉斯奎茲高超的才華和品味。維拉斯奎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 1599—1660),是17世紀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時代、西班牙黃金時代畫家,另一位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及西班牙皇室的宮廷畫家哥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推崇維拉斯奎茲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維拉斯奎茲通常只畫所見事物,人物近乎能走出畫面;他的宗教畫宛如人間,充滿緊張和痛苦;他的馬和狗則充滿活力。
法國記者、藝術作家和文學評論家、短篇小說家尚弗勒里(Jules François Félix Husson, Champfleury, 1821 -1889)曾說:「庫爾貝的女人的坦率,比她在鏡子前更加明顯。」
相較於《奧爾南的晚餐後》、《農民從弗拉蓋集市歸來》或《碎石者》等小幅風俗畫,此大幅畫作融合了庫爾貝所有繪畫流派。
法國作家布托爾(Michel Butor, 1926—2016)在2015年出版的《想像中的博物館》( Le Musée imaginaire ),這位熱愛博物館、結交眾多藝術家的作家,描述並分析了構成他《想像中的博物館》的105幅西方繪畫決定性的作品,且每位藝術家只挑選一件作品介紹,《畫家的工作室》列入文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