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愛德華·馬內(Édouard Manet, 1832 -1883),是19世紀末法國重要的畫家和版畫家,也是現代繪畫的先驅。他擺脫了學院派的風格,曾被視為印象派之父之一,然而,他與印象派有所區別,他更關注現實風格,他的某些肖像、海景、巴黎生活或靜物主題近似印象派風格。

1850年,馬內尋找能進入職業生涯的途徑,法國畫家庫圖爾(Thomas Couture,1815-1879),當時深受業餘畫家推崇,並得到政府支持,他的作品從1840年以來價格飆升,因此,馬內選擇了在庫爾圖爾工作室習畫,長達6年師徒生涯,對他必有影響。 

老師庫圖爾,是法國學院派畫家,畫風具義大利即興喜劇和波西米亞風情,11歲起居住灶巴黎。早年,1828年就讀藝術與職業學院,1830年,進入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Antoine-Jean Gros,1771—1835)工作室及法國學院派德拉羅什(Hippolyte-Paul Delaroche,1797—1859)門下習畫。他曾6次榮獲羅馬大獎。1847年,首創以草圖式繪畫技法,融合古典構圖與浪漫主義,在巴黎沙龍成功展出鉅作《頹廢的羅馬人》,此八米寬作品,現典藏於巴黎以奧賽美術館。畫中有衣冠不整的男女,縱情於酒宴之中,背景中的大雕像透露是羅馬帝國時代,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強大帝國。畫面中的雕像象徵先祖的榮耀,前景宴席中有男歡女愛,醉得不省人事的賓客,喝醉鬧事的青年,還有人爬上雕像,跟先祖敬酒,眾人正在歡愉之刻,只有一位青年愁容滿面,坐在畫的最左邊石柱上,似乎看不下眼前的一切。畫作最右邊,是兩位日耳曼賓客,一人身著紅袍,一人著藍袍,目光冷靜的看著這場飽暖淫慾的安樂。這些日耳曼人,正是即將毀滅羅馬的外族強敵。

其實馬內並不習慣老庫圖爾工作室的教學方式,他在工作室的同學,後來成為記者、藝評家、政治人物的普魯斯特(Antonin Proust, 1832- 1905)的回憶錄寫道:「每逢星期一…馬內總會和教授的模特們發生口角……她們的姿勢有些怪異。——你不能自然,馬奈喊道。」1856年,馬內離開了庫圖爾的工作室,與朋友德·巴勒瓦(Albert de Balleroy創立了工作室。

馬內的老師庫圖爾在1844年沙龍展,首次成功的作品《金之愛》( L'Amour de l'or)現藏於圖盧茲奧古斯丁博物館(musée des Augustins, Toulouse) ,靈感取材於雷蒙迪(Marcantonio Raimondi, 1480 - 1534)的《巴黎的評判》(Jugement de Pâris)左側,而馬內的《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 ),則藉鑑了雷蒙迪的作品《巴黎的右側》作品。

《但丁與維吉爾在地獄》(Dante et Virgile aux enfers),是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 1798 -1863 )最早的畫作之一,1822年的作品於同年在沙龍展出,雖然飽受批評,但法國政府還是典藏了。這幅作品選自《神曲》(Divina Commedia)的場景,是義大利中世紀哲學家我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的長詩,約於1308年開始創作,1321年前後完成。《神曲》被視為義大利文學的經典以及世界文學的瑰寶,詩中描述死後世界,向後人展示了14世紀西方教會的世界觀。全詩以托斯卡納(Toscana)方言寫成,為日後的標準義大利語奠下基礎。此外,旦丁也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開拓人物,他以史詩《神曲》留名後世,在義大利被稱為至高詩人。

《但丁與維吉爾在地獄》描繪了但丁在奧古斯都時代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前19)的陪同下,乘坐由古希臘拉庇泰人國王弗萊基亞斯(Phlegias)所率領的船渡過冥河(Styx),前往地獄的第五層。

普布利烏斯·馬羅(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前19),維吉爾(Vergil)是奧古斯都時代的古羅馬詩人。作品有《牧歌集》、《農事詩》、史詩《艾尼亞斯紀》三部傑作。他被奉為羅馬的國民詩人,是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也因在《牧歌集》中預言耶穌誕生,被基督教奉為聖人。在但丁的《神曲》中,他是但丁的保護者和老師。

畫面中洶湧的海水,被詛咒者的屍體緊貼著船,黑暗的天空,以及左側燃燒的城市,包圍著中央兩位明亮的詩人。但丁有中世紀的紅色頭飾,維吉爾則頭戴月桂花環。構圖的中心有駛往地獄的船,在右側,有身裹藍布掌舵的弗萊基亞,德拉克洛瓦繪他的的背部時,有受到希臘化殘缺大理石軀幹雕塑(Belvedere Torso),複製石膏模型的啟發,該雕像由前1世紀的雅典雕塑家阿波羅尼烏斯(Apollonius)署名,現藏在梵蒂岡(Vatican)博物館的皮奧·克萊門蒂諾(Pio-Clementine)博物館,建築群中的繆斯(Muse)大廳。

馬內非常欣賞法國浪漫主義的德維裡亞(Achille Devéria, 1800 -1857),當他與法國畫家拉菲(Denis Raffet, 1804 -186)參觀盧森堡(Luxembourg)美術館時,看到德維裡亞(Devéria的《亨利四世的誕生》(La Naissance d'Henri IV )後驚嘆:「一切都很美,但盧森堡美術館裡還有一件傑作,但丁的《但丁之船》(La Barque de Dante),如果我們去拜訪德拉克洛瓦,我會提到參觀了他的《但丁之船》,並請他允許臨摹。」然而拜會時,德拉克洛瓦的反應冷漠。離開工作室時,馬內對法國意識流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
說:「並非德拉克洛瓦冷漠,而是他的學說冰冷。儘管如此,我還是臨摹《但丁之船》吧!因為是一幅傑作。」

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意識流」)是心理學詞彙,是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包括清醒及無意識、夢幻意識和語言前意識。1918年由英國瑞恰生(Dorothy Leigh Sayers,1893—1957)的小說《旅程》引入文學界。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分支,體現在小說、戲劇、詩歌與電影等領域。

馬內創作的《德拉克洛瓦式三桅帆船》(La Barque de Dante d'après Delacroix),是馬內唯一臨摹在世畫家的作品,現藏於法國中部里昂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yon),第二幅不同尺寸的臨摹作品,更自由且色彩更豐富,現典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幅作品在馬內過時仍保留在他的工作室。

馬內創作歷程中,有許多作品未被官方沙龍的評審青睞,1863他的鉅作在《落選者沙龍(Salon des Refusés)展出。
1863年開始舉辦的藝術展,展出被巴黎沙龍拒收的作品。巴黎沙龍主要展出學院藝術作品,1863年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遭拒絕後,被官方評審拒絕的畫家包括庫爾貝(Gustave Courbet)、馬內及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等,經他們抗議,第二帝國的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1808—1873),雖然偏好學院藝術,但迫於公眾壓力,下令巴黎沙龍於落選沙龍展示落選作品供大眾評判,展出點設在巴黎沙龍展工業宮的展間,這些作品展出後,一日之內就有上千遊客觀看,法國法國知名小說家左拉(Zola)曾寫到,觀眾參觀時摩肩擦踵,展覽廳內充滿奚落的笑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