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發現自我,並成為自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一本書影響生命的好書 |
本書是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於 1984 年所寫的一本哲學式小說;更精確的說,是一本存在主義的哲學小說。這本小說以尼采「永劫回歸」概念作為開篇,書中處處夾雜的大量的議論,與其說這是一本充滿著哲學思考的小說,倒不如說是作者從哲學思考的角度出發,所產生出相對應的的小說人物與情節。
本書是昆德拉最知名也最具影響力的書,本書的背景發生在捷克的民主化運動「布拉格之春」,以及之後的蘇聯入侵捷克的事件時,書中的四位主角托馬斯、特麗莎、薩賓娜、弗蘭茨的故事。作者利用書寫這四個小人物的生活,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某些重大的哲學問題,並讓我們自己在閱讀中思考答案。
以尼采「永劫回歸」概念作為故事開端,書中說:「如果生命的每一秒鐘都得重複無數次,我們就會像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那樣,被釘在永恆之上。」,在永劫回歸的世界裡,每一個動作都負荷著讓人不能承受的重責大任,但在這片背景布幕上,我們的生命依然可以在它輝煌燦爛的輕盈之中展現出來。
可「重」真是殘酷?而「輕」真是美麗?
昆德拉為什麼會認為生命 (更精確的說,是存有 being) 的本質是「輕」呢? 這要從尼采的「永劫回歸」說起:假設我們做決策的每一個瞬間, 都會無限次的重複,那我們便可以嘗試不同的方向,把所有可能的選擇都一一試過一遍,最後找出對我們最好的那個未來。但是由於這樣的永劫回歸是不存在的,任何決策的瞬間都只會發生一次而已,所以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行動以外的其他選項會發生什麼,有沒有更好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選擇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的生命只能是「輕」— 正如德國諺語所說「偶然只發生一次的事,算不得數」。而這其實也是我們對於生命無意義的一種感受:永遠無法確定什麼是更好,什麼是更壞,只發生一次的事情,等於沒有發生過,而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只發生過一次,那生命還有甚麼意義呢?
與之相對,「沉重」是我們對於意義的追求,所產生的感受。畢竟對於生命來說,有意義的東西必定是重要的,必定有其重量,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徵,負擔越重,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就越貼近真切與實在。可以說,意義本身所帶來的感受便是沉重。這便構成了本書的第一個主題;生命因為永劫回歸的不存在,所以是輕的,但是由於生命又需要意義,才能對抗輕所帶來的無意義感,所以又同時是沉重而難以承受的,最後生命便成為了「不能承受之輕」。
最沉重的負擔壓垮我們,讓我們屈服,把我們壓倒在地。可是在世世代代的愛情詩篇裡,女人渴望的卻是承受男性肉體的重擔。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最激越的生命實現的形象。負擔越沉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地面,生命就越寫實也越真實。相反的,完全沒有負擔會讓人的存在變得比空氣還輕,會讓人的存在飛起,遠離地面,遠離人世的存在,變得只是似真非真,一切動作都變得自由自在,卻又無足輕重。
那麼,我們該選哪一個呢?重,還是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布拉格之春」為背景,蘇聯軍隊入侵捷克後,知識分子逃往海外。昆德拉透過一男兩女交織的愛情故事,帶出了對政治、文化、人類生命的省思與嘲諷。
托馬斯和特麗莎的愛情是「重」,特麗莎不惜用盡全身全靈去愛托馬斯,她不願愛情僅限一夜,而渴望日日夜夜,但這樣的重卻反而成為托馬斯的負擔。
托馬斯和薩賓娜的關係則是「輕」,他們只願片刻歡愉,不願永世承諾。但當薩賓娜選擇離開愛情、離開祖國,一身輕盈卻也是一片空無,成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由此看來,誰還能說「重」即是殘酷,而「輕」則是美麗?我們又該如何抉擇?昆德拉藉由故事、夢境、散文、詩歌、歷史,以音樂般的旋律變化呈現出一齣糅合了甜美、憂傷與殘酷的生命鬧劇,也讓「輕」與「重」的辯證成為昆德拉小說中永恆的命題。
生命哲思指數★★★★★
| 特別推薦 |
1. 正在思考生命意義的人生階段
2.人生反覆閱讀,或許青春期?或許中年危機再看一次?
| 書籍介紹 |
| 別出心裁的作者 |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作品有長篇小說:《玩笑》、《身分》、《笑忘書》、《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無知》、《無謂的盛宴》;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相遇》;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靈感來自狄德羅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二○二三年七月辭世,享年九十四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f4q2y068t01yoax8p1x6m/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