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在3月22日水資源日發布數據顯示,全球有1/4人口即20多億人缺乏安全飲用水。這個數字對於習慣享用安全方便且價廉自來水的台灣人來說,可能難體會箇中意義。換個方式描述,如果你知道,全球有60%人口到了2050年將面臨用水的問題,也就是水的取得不再方便,你有理由開始煩惱。
法國3月25日在西部德塞夫勒省(Deux-Sevres),抗議地方興建超大型蓄水池的民眾和警方發生暴力衝突,農田裡上演戰場的硝煙景象令人心驚。這個中西部省份預計興建16個超大蓄水池,每個平均面積達8公頃、足足有11個足球場大,多年來引發正反意見對峙,甚至提請法院仲裁。支持一方認為此舉可讓農民免除夏季缺水期無水可灌溉的困窘;反對意見直指大型蓄水池效益可議,更不用說還會改變環境生態,壞處多多,應該從改變農業結構著手,納入氣候變遷因素,援引以生態為本的解方。超大蓄水池的例子突顯出水資源已經成為衝突的起源,在水資源有限的環境,水的私有化發展、或讓少數人優先使用,恐怕成為趨勢,我們應提高警戒。水應是公共財,如同聯合國強調,用水是基本人權。
台灣已超過3年沒有颱風,倚賴颱風降雨為水庫進帳的南部,今年恐怕仍逃不過旱象的折磨。南部近來歡迎高度用水的產業進駐,在大自然不賞臉、不降雨缺水的情況下,督促我們嚴肅思考水資源分配的問題。
#水資源 #汪中和 #颱風 #水庫 #聯合國水資源日 #新自由主義 #法國 #超大型蓄水池 #暴力執法 #抗議 #超抽地下水 #乾旱 #缺水 #限水 #減壓供水 #鑿井
#海水淡化 #伏流水 #工業用水 #農業用水 #休耕 #灌溉 #水庫淤積 #抗旱 #氣候變遷 #科學園區 #晶片 #前瞻計劃 #濕地 #分配不均 #公共財 #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