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地球暖化,極端氣候成常態,夏季氣溫頻頻飆高,讓人時時想喝冷飲。你有想過飲料店給的一次性使用杯子後來到哪裡去了呢?台灣一年可用掉數十億個一次性飲料杯,你想為環境責一份心力,將杯子放進垃圾回收桶,以為塑膠杯子開始它的變身,進入回收系統。我們很無奈的發現,塑膠回收是個幌子。塑膠成份多樣,回收處理方式根本無法混合。所有類別塑膠混在一塊兒回收,必須進行再分類,然而手工分類不符成本效益,結果塑膠最後只有進入一般垃圾處理程序,或掩埋、或焚燒----掩埋久久不化、焚燒燒出有害氣體。不當的處理任由塑膠垃圾流入大海,讓海洋生物也遭殃。

再進一步檢視發現,原來塑膠製品的上游,也就是化石燃料業者,為了減少人們使用塑膠的罪惡和對環境影響的不安,他們把公關活動聚焦在「塑膠可回收再利用」,讓人誤以為塑膠可以形成循環經濟,進而降低減塑的力道。事實上,化石燃料業者早就明白:製造塑膠的成本低,回收不合經濟利益。他們最大的希望是人們不要降低使用塑膠,至今全球僅9%的塑膠被回收再利用,原因很簡單,製造新的塑膠成本最低。

眼見全世界71%消費者希望可以禁用一次性使用的塑膠,這點讓化石燃料業者不開心。當我們體認到,「塑膠可回收」是業者塑造的騙局,真是又訝異、又憤怒,也更清楚減塑除了個人行動,也必須靠立法限塑,並強制要業者負起清消責任。

節目中提及的文章:

石油天然氣產業如何誤導大眾相信塑膠可回收(英文)

Is Plastic Recycling A Lie? Oil Companies Touted Recycling To Sell More Plastic : NPR

#塑膠 #限塑 #禁塑 #一次性飲料杯 #一次性塑膠 #化石燃料業者 #化石燃料 #回收 #循環經濟 #減塑 #公關 #漂綠 #塑膠廢棄無 #分類 #海洋垃圾 #石油公司 #可分解 #手搖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