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工作者,在體能訓練的需求上有那些特殊性呢?而缺乏藝術涵養的廖教練,又會怎樣跟滿腔熱血的藝術家對談... ?
本輯的受訪者 -- 晏均,二十四歲才接觸打鼓,去年一月遠渡重洋到日本著名的「鬼太鼓座」表演團當研修生;因為對訓練新知的興趣和現實需求 (強化身體素質的練法沒人教、擊鼓訓練又太艱苦了幾乎無法跟上),收聽本系列 podcast 之後才與我取得聯繫。經過了三四個月的越洋諮詢、每週拿一次課表的訓練之後,今年初因為疫情的關係回到台灣,才開始跟我上教練課。
林晏均這號特殊的人物,也因此創下我教練生涯中許多的「第一」:
第一個不是自行車或路跑項目,接受遠端訓練的運動員
第一個經由「SSE訓練漫談」系列節目所招收到的新學生
第一位以學生身份上節目受訪的節目來賓
寫完這三個「第一」之後,又讓我想起當初首次聯繫,自己所感受到的衝勁。對於各種不同特殊形態的運動員,都要能夠辨識出專屬於他們的體能需求,並且給予適合的訓練安排,是我們從研究所時期就不斷被灌輸的概念;然而許多訓練的手段和方法,卻也是出社會進職場以後,才慢慢從實做中學習累積而來。
無論運動員還是藝術家,不斷精進是我們共同的追求。趕快來聽聽這輯精彩的節目吧!
Podcast 官方網站
https://ssetrainingtalk.com/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SE.Interaction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MEDa_FzkxcMCq7cNqPQ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se_interaction/
02:54 所謂的「研修」是怎樣進行?在日本研修的台灣人有幾個?
06:33 何時開始學習打鼓?是在什麼團體
08:50 接觸鼓之前有沒有玩其他運動?體能訓練又是何時開始接觸
13:36 在日本研修的每天生活作習
17:42 擊鼓最常產生的疲勞或運動傷害有哪幾種
23:50 強化體能的動機?到底如何找上 SSE
26:15 開始訓練之後,帶來進步最有感的訓練動作有哪些?
34:57 同樣是身體訓練,為何武術或舞蹈效果比不上重訓
39:01 日本以磨練身體以達到「修行」目標的哲學
44:31 被磨練到快撐不下去了!被迫找更聰明的方法尋求突破和存活
46:30 若想要複製日本人的訓練哲學,該作出那些取捨?
51:07 太操和太累,是一定不好的嗎?還是不可避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