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主播:曾焱,资深媒体人,《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出版著作《妖娆世纪》《现场:当代艺术访谈录》《艺术是一场冒险》等。

各位听众,欢迎收听《跟着艺术去旅行》,我是曾焱。

近期,巴黎卢浮宫发生的重大文物被劫事件,引发全球关注。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巴黎时间 10 月 19 日,4 名嫌犯利用卢浮宫外侧塞纳河施工区的升降吊篮,翻入建筑外墙阳台,随后用角磨机打碎橱窗进入阿波罗长廊,盗走 9 件法国王室珠宝。整个作案过程仅持续约 7 分钟,9 时 37 分警报触发,1 分钟后嫌犯骑摩托车逃离现场。除 1 件被弃于现场的皇后王冠外,其余被盗珠宝下落不明,初步预估损失达 8800 万欧元。

但案件本身不是本期播客重点。我想说的是,此次卢浮宫失窃案并非孤例,回顾近百年欧洲艺术品保护,多起典型失窃案曾引发广泛讨论,且暴露出的问题与此次事件高度相似。本期节目,我就通过梳理其中三起大案,来聊聊艺术品失窃背后的共性难题。

图源央视新闻

第一起是 1911 年卢浮宫《蒙娜丽莎》失窃案。当年 8 月 21 日,逢卢浮宫闭馆日,为馆内工作的意大利油漆匠佩鲁贾将《蒙娜丽莎》从画框中取出,卷于衣物内带出馆外。这幅画作在此后两年下落不明,直至 1913 年 11 月,佩鲁贾以 “归还意大利国宝” 为由,向佛罗伦萨一著名古董商索要 5 万里拉赎金,才被警方设局抓获。此案发生前《蒙娜丽莎》在大众间的知名度并没有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么高,经报纸连续三周头版报道后,画作声名鹊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破圈了”。而卢浮宫当时的安保漏洞则像此次劫案一样,成为社会讽刺焦点。

第二起是 1990 年美国波士顿的伊莎贝拉・加德纳艺术博物馆失窃案。当年狂欢节凌晨,两名嫌犯假扮巡夜警察,骗过工作人员进入馆内,将工作人员捆绑后逗留一个半小时,盗走 12 件藏品,包括伦勃朗《加利利海风暴》、维米尔《音乐会》等,估值约 5 亿美元。截至 2025 年 10 月,此案仍悬而未决,尽管 FBI 曾将悬赏金提升至 1000 万美元,并一度锁定藏品可能在费城附近,但案件始终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艺术品盗窃史上耗时最长的悬案之一。

《加利利海风暴》

第三起是 2004 年挪威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失窃案。当年 8 月 22 日,两名蒙面嫌犯持枪闯入开馆不到 1 小时的蒙克博物馆,控制现场观众与工作人员后,仅用 1 分钟便盗走蒙克代表作《呐喊》与《圣母玛利亚》。目击者称,嫌犯作案时因紧张撞向玻璃门,且两次将画作掉落在地,暴露非专业犯罪特征。更令人关注的是,该博物馆未为画作购买盗险,藏品仅用金属线悬挂,警铃未触发,警方 20 分钟后才抵达现场。所幸两年后,挪威警方通过监听 7 万个电话及国际合作,成功找回两幅画作。

《呐喊》

梳理上述案件可见,“博物馆安保与观众体验的平衡” 是长期存在的争议点。此次卢浮宫馆长洛朗斯・德卡尔在听证会上表示,不愿因过度安保让艺术空间陷入风声鹤唳,这一观点与 1994 年奥斯陆国家博物馆馆长的一次表述高度相似 —— 当时该馆因《呐喊》(蒙克博物馆外的另一版本)被盗遭质疑,馆长回应 “不想将名画锁入玻璃盒,破坏观众与艺术品的亲近感”。

此外,艺术品失窃后的追赃工作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专业机构支持。目前国际上有两大相关核心组织:一是国际打击文化财产走私中心署(OCBC),可依托艺术专家网络为警方提供专业意见;二是全球失窃艺术品登记名册(ALR),拥有全球最大失窃艺术品数据库,并可配合警方发布网络通缉阻止交易,截至目前已追回艺术品中,影响较大的包括莫奈《静物:桃》、塞尚《静物:水果和灌壶》、毕加索《看书的白衣女子》在内的多件珍品。

截至目前,卢浮宫珠宝被劫案的调查仍在推进中,据法国新闻广播电台30日报道,已有7名涉案嫌犯被逮捕。后续案件进展及艺术品追赃动态,我们将持续关注。感谢收听本期节目,下期再见。

编辑/天健  音频制作/译丹

| 跟着艺术去旅行 |

“跟着艺术去旅行”聚焦世界各地美术馆与博物馆。让我们跟随《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曾焱的声音,一同前往华盛顿、纽约、巴黎、伦敦、巴塞尔、东京和中国香港,拜访当地不容错过的艺术机构,探索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